九方九世书_第三十九节 你已经死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节 你已经死了 (第1/2页)

    虽然这种说法很突兀,但某一天,我还是突然想到,这世界上或许并没有客观事实存在的呢。

    为什么会冒出这种想法呢?如果各位能够原谅我的啰嗦的话,我倒是很愿意和各位分享一下这段听起来就让人头大的逻辑。

    说起来,还要感谢西尾维新先生给了我灵感。在《凭物语》中有着这样的一段理论,我暂且将其命名为“观测者理论(待定)”。具体的描述我已经忘记了,但差不多是这么说的:

    如果不存在观测者的话,那么被观测者也同样不存在。

    “观测者”这个名词我们在初中物理学到“运动”的时候就应该已经见识过了,说明白一点,就相当于研究运动的参考系或是参照物呢。如果没有这个参考系的话,也就根本就无法研究运动了。

    《凭物语》中举出的例子是:无论何等壮大的英雄故事,或是曲折离奇的怪异传说,如果根本就没有人讲述出来,那就和不存在毫无区别。

    简而言之,不为人知的事物,也就并没有认为其存在的理由。直到它被“发现”之时,我们才能认为它是存在的。不然的话,我们又怎么去定义不存在的事物呢?

    那么,在反论被提出之前,我们暂且认为这条理论是正确的。

    接下来,第二条理论是“观察者效应”,即“ObserverEffect”。该效应原本的描述是“被观察的现象会因为观察行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必然的,我们无法不去影响被我们观察到的事物。

    那么,从我们自身的思想上去说。假定被观测到的事物原本是客观的,当它被我们观察到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产生主观的想法。

    打个比方,“******是中国的”这句话,如果看到的人是中国人,那么大部分人都应该赞同吧?但如果看到这句话的是日本人呢?或者,是其它毫无关系的国家的人呢?

    因此,每个人看到这句话都会在主观上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个时候,被观测者在他们的意识之中就已经不再是客观的了,而是添加了主观想法之后的。

    如“观察者效应”所说:我们的观察结果,以及对观察结果的理解,决定我们的行为、状态、以及下一步思考。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反证法进行简单的说明了。

    如果世界上存在客观事实的话,那么在它被观察到之前,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而它被观察到之后,则是已经成为了主观,也就不再是“客观事实”了。

    换言之,世界上并不存在“客观事实”。

    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我也被吓了一跳。我不知道此前有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想法,也不知道它究竟是否合理——毕竟我的知识有限,直到现在,我对于马克思理论之类的还是一知半解,因此可能在推论的某个地方犯了错误也说不定。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继续思考下去——

    如果要对这个结论进行辩驳,那么就需要提出反例,即提出实际存在的“客观事实”,那样的话,这个结论自然会被攻破了。

    听起来很简单不是吗?举个例子,“我现在在地球上”,这句话不就是客观事实吗?

    但是啊,仔细想想的话,所谓“地球”也是人类主观起的名字,这颗星球原本并没有名字的啊,它可以叫“地球”,也可以叫“天球”啊。再说了,就连语言和文字也是由人类主观想出来的东西,那么一切用语言和文字描述或定义的事物也就都是“主观”了。

    如果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的话,恐怕就要陷入迷障了。我并不是什么理智的人,但也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停止。现在,我们也差不多该跳跃到另一个问题上了。

    虽然世界上并不存在客观事实,但是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大家都认同的,哪怕它是主观的。比方说,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公理”。

    所谓公理,也就是依据人类理性和愿望发展起来而共同遵从的道理。也指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命题。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被称为“正理”,也就是说,其正确与否并不知道,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认同它,因此它就成为了“公理”。

    再比方说,这颗星球之所以名叫“地球”,就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称之为“地球”,并且认同这个名称。因此,绝大多数人的主观也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的“客观”。既然我自己也是这个主观世界中的人物,那么我自然也会遵守这些主观的规则。

    我说这么多,无非只是想要证明,由于“客观”其实是由公认的“主观”所组成的,那么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正确的事情,其实有可能并不是正确的!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事情,虽然也许每个人都认为它是这样,但其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有些可能在某个时期是正确的,但在后来却被证明为错误,而有些,可能会永远在人类错误的认知中被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

    而我接下来所要说的事情,就属于这个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