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三节 送别 (第1/2页)
“你们家那位下午就走?” 被杨凯卓发问的时候,苏凛还在思考着天台之上的那个问题。此时已经是隔天了,学园里面比昨日更加空荡,不见了以往喧闹熙攘的师生们,只有他们两人抱着一大摞打印纸听着走廊上的脚步声空洞回响,那是被乔颖织导师抓到后强塞的任务。 寒假嘛,对于来自中国的学生来说,除去时间长度的因素外,或许比起暑假更为重要。毕竟春节年关就在这期间,这种时候都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人往往显得格外孤独,今年苏凛将头一次体验到这种孤独了,尽管他并不觉得那会比去跟那个男人见面差上多少。 Evalia曾经满脸憧憬地幻想过年是一种怎样的场景,这种事从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上了解总不如实际经历那么有味道,而从苏凛的嘴里讲述出来,就是舞姨和小铃亲手包的饺子与夜叔叔封的红包——他的那一份里面装满了鼓鼓囊囊的红票子。只有在钱这一点上,养父对他绝不会吝惜半分。 各人家中的情况不同,对于春节的记忆也不相同。这让Evalia十分迷惑。英国也有华人聚居地,她以前的中文家教讲过很多,也带她去亲眼见识过舞龙舞狮的场景,可生活在中国大陆的苏凛却说只在天府广场和游园会上偶尔见过一两次。Evalia搞不明白这么有趣的传统活动为什么会没人喜欢。 自己国家的东西自己人不感兴趣,反倒比外国人了解得还少,这是文化的一种悲哀。在听过Evalia绘声绘色地描述华人区的表演后,苏凛发表了这样的感慨。不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传统文化无法与现代生活的节奏相适应时,这种现象就会成为一种必然。要让人们都得到享受就只有举办大型活动,可普通人只愿意享受,却不打算为这样的享受支付费用,而资金恰恰是支撑活动的必需要素。一来二去,文化流失现象就会渐趋严重。 当然,虽然表现得像个哲人一样发表了这样的言论,过后苏凛却只觉得自己有些恶心。毕竟他也只是嘴上说说的那号人,无法对眼下的状况产生丝毫改变,这样的评论是毫无意义的。而他也没有心情去对此做出哪怕一丁点的努力,且不说他不是研究这个方向的,就算真是,现在连拯救自己的小命都成问题,就不要好高骛远地去谈什么拯救文化了。 长期保持着对敏感问题的思考是很累人的,偶尔也要琢磨一下这样没意义的事情来放松一下大脑,不过过度放松的话也会产生一些麻烦,会让头脑变得迟钝许多。比如说现在杨凯卓提出的问题,他过了足足十秒钟才想明白对方是在和自己说话,又用了十秒钟才回想起那句话的内容,最后使用十秒钟来思考他说的“那位”是谁。 现在他想明白了,“你们家那位”毫无疑问是指余敏儿。 春节期间余敏儿是要回家的,当然她也可以以“努力读书”这样的理由留在未来岛上,老实说这正合了苏凛的期望。但她对自己家庭的眷恋显然要超过苏凛几十几百倍,作为一个“善解人意”的男友他也不好拦阻。今天下午他就要送敏儿去机场,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只能抱着棉被聊以宽慰了。 “嗯……”现在杨凯卓提出这样的问题,他显得有些低落,只是闷闷地应了一声。 “我靠!” 不知怎么的,杨凯卓对他的反应十分不满意,他愤愤地吐了一口唾沫。苏凛觉得他应该庆幸教师们现在大都离校了,不然这种事情一定是要写检讨的——这绝不是一个二十一世纪中叶的高素质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行为。不过他没吱声,因为杨凯卓已经先骂起来了: “哎我说你个半熟(fu)那是什么熊样?还不高兴?我靠你看看你现在的生活,自己在家养个小女朋友也就算了。四班那个留学生妹子也天天往你身上贴,更可恶的是你这混球居然跟舒然学姐一块儿共事,你也不算算学园里几大美女几乎全都在你身边转!你他娘的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你说?!” 杨凯卓是山东人,他说话总是用普通话夹杂着方言,这一点让苏凛觉得很有意思。 苏凛愣了一下,他没想到杨凯卓会积累这么多的怨念,想想好像也正是那么个理儿。在一般的学生眼中看来,自己现在过得可能就属于一种“人参yin家”的生活。只是如果九方九世书同意的话,他也很愿意把自己现在的地位交出去,重新变成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大学生,至少那样不会总在做梦时看到自己的死法——还特么都是猎奇向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