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纵论国事 (第2/2页)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随东流慷慨激昂的说道,唾沫星子差点喷到杨振的脸上。 随东流的话虽然有些地方夸大,但大部分却是事实,这是无法否认的,但他却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杨振怀疑他是故意这样说了试探他的,于是问道:“随兄,宰辅大人好象对官员也有相应的政策吧,毕竟他们才是大明的基石,没有他们再好的改革方法都推行不了啊。” “哦,你说的是考成法吧,这个嘛,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人说它好,自然也有人说它不好,世间万物无不如此,杨兄你认为呢?”随东流将问题又抛给了杨振。 杨振一怔,这个随东流果然不简单,轻轻的又将难题一笔带过。他沉思道:“在下人微言轻,实在不敢对当今朝政以及大臣胡乱非议,万一祸及自身,悔之晚矣,况且空发议论,于事无益,还不如安分做好本分才是正道。” 随东流紧紧盯着杨振一言不发,半晌,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杯中酒,这更让杨振感到发毛,这厮绝对有阴谋!他忐忑的问道:“随兄,你认为我说的不对吗?还望不吝指教!” “杨兄是真不知道还是忘记了?如今朝廷上下都在传说,有人替监察御史汪大人写了一道奏折,不仅文字文采飞扬,而且内容也是极其大胆,都是对当今朝政的抨击,对宰辅大人的妄自非议,这么大的事难道杨兄没有听说吗?你说这样的人可不可恶,他不但不支持宰辅大人,而且还在背后使阴谋诡计,分明是居心叵测啊!” 杨振大吃一惊,随东流言下之意分明在暗示自己,他已经知道那份奏折是自己代笔的了,不过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无论他是从何渠道得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他就此揭发,那他将死无葬身之地。杨振不由得直冒冷汗,脑子里飞快运转,他记得李卓吾明明已经答应替他修改奏折,并且由他亲自去跟王涵道解决的,怎么还会流传出去呢,这其中一定有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他越想越乱,根本理不出一点头绪,随东流将他的神情变化一一看在眼里,他不冷不热地说道:“看杨兄样子必定知道是谁写的这份奏折,不过人孰无过,谁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只要有心去改,我想就算宰辅大人也不会怪罪的,我们都是大明的子民,试问有谁不想看到大明繁荣昌盛,日益强大呢?” 杨振一愣,随东流的意思难道是想招揽自己投入张居正门下吗?不过,现在整个朝廷都在张居正的掌控之下,又有谁敢明目张胆的和他作对呢?他又何必使出手段来招揽自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呢?不过也难说,朝堂之上,明争暗斗,风起云涌,许多人现在不敢对张居正有所怨言,但是一旦时间成熟,难免群起而攻之啊,也许张居正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未雨绸缪,提前招揽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才以备将来之用,他是在为自己的将来,或者说没有自己的朝廷打算啊,他不会忍心看着自己辛苦推出的施政纲领一招被推翻。杨振又想,随东流为何会在此事上不遗余力呢,他跟张居正还不熟,用得着费此精神吗?难道,难道他是想以自己为敲门砖,一举博得张居正的好感,从而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人真不简单啊! “随兄说的有理,宰辅大人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对朝廷的贡谢也是谁都无法抹杀的,换作任何人听到有人在背后攻击宰辅大人都会感到气愤,如果我有机会遇见那人,我一定会严厉批评他,并且劝他向宰辅大人谢罪,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思为朝廷出力,反而在背后下刀子,那是人人见而诛之的!”杨振装出一腔正气。 “那就好,杨兄明白就好。”随东流满面笑容,他见杨振如此表现,满心以为他已经明白自己的想法,并且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兴奋的举起杯子,说道,“今日和杨兄见面,感到分外投机,我们一定要一醉方休啊!” “随兄说的是,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今日遇见随兄真是三生有幸,将来还要多多仰仗随兄了,来,这一杯,我先干为尽!”杨振说完,一仰脖子,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他知道,今日必定会大醉而归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