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高升_第一百二十三章 御史登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三章 御史登门 (第2/2页)

员,才会搞得如此模样,要是都像杨侍读一样,为了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哪还有今天的局面哪,倭寇老早就平息了,根本轮不到他们猖獗!”

    邹元标越说越激动,忍不住用手指在桌上敲了几下,他接着说道:“自从你上书内阁以后,其他官员也坐不住了,你知道吗?在这几天内,朝廷已经接到了很多上书,都纷纷要求朝廷大力整顿军备,提拔人才,彻底消除倭寇之患!这都是因你而改变的,我们身为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大部分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却承担着规谏上,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重要责任,一刻也不敢懈怠,忘记自己肩上的使命,但我们又时常为人所惧怕、生厌,因为我们损人利益、毁人前程,似乎只会空谈,而不能做实事,为了改变对我们言官的看法,这次上书,希望朝廷也给我们出力的机会。”

    明代言官这种敢言直谏的风节和精神,源于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传统的浸染和塑造。在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的激励下,众多官僚士大夫都恪守为君为国为民的基本原则,直言谏诤,所谓“臣言已行,臣死何憾”,其中虽也有愚忠的内涵,但于国于民于社会还是有益的。特别是明代言官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一批言官忠实地履行着监督与纠察的职责,对于朝廷的各种权力体系起到了一种较强的制约与规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遏制了由于权力带来的弊端以及衍生出来的种种腐化因素。其中也有个别言官无事生非迫害忠良。

    这就是杨振对明代言官的了解,宋代司马光曾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对于言官的道德品性及政治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明代对于言官的素养品质则有着更高的标准,首先,“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之士”;其次,必须正派刚直,介直敢言,而不患得患失,爱身固禄;再次,具有突出的学识才干,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洞悉利弊动态,又能博涉古今,引鉴前史。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对于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总之,言官必须具备秉公据实,善辨是非,敢论曲直,既勤且廉等优秀品质,品行、才识不可缺失。

    邹元标具备了言官所需要具备的大多数条件啊,因此他才能成为士林的领袖,成为众多言官的楷模,除了自身的素养以及学识的高超,他的品质也是可圈可点的。不然,换做任何一个人,如果和杨振曾经激烈对峙过,怎么还可能会亲自登门来说这些话呢?

    杨振这时对邹元标的印象改观了不少,言辞之间也客气了许多,他说道:“朝廷的形势,大家都是有目工睹的,国家为难如此地步,我想首辅大人和几位大人也不会坐视不理的,不然,何以对得起天下黎民苍生,对的起先皇的谆谆嘱托呢?相信朝廷不日就会有旨意下来的,到时候,就是我辈流血出汗,为国效力之际了!”

    “杨侍读,有一句话你说错了。”邹元标突然板起面孔,说道,“流汗可以,怎能流血呢?”

    杨振一愣,邹元标说这话是何意思?他正纳闷间,忽然发现邹元标脸上似笑非笑,这才恍然明白他原来在开玩笑。

    “我大明军民当然不能流血了,流血的不该是那些嗜杀成性、劫掠我大明财物的倭寇吗?”邹元标捋着胡须,呵呵笑道,“我们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但也会在后方为你们鼓励士气,做好各种支援,期待着你们的凯旋归来,与君共饮庆功之酒!”

    杨振忽然听出了邹元标话中的深刻含义了,他连续两个“你们”岂不是在说自己也要上抗倭前线去吗?难道他已听到了风声,他今天特地过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和自己讲这个吗?杨振迟疑着问道;“邹大人,您刚才话中是在说我也会去------”

    邹元标一愣,继而想起自己刚才说过的话,情知自己失了言,急忙打断杨振的话道:“老夫刚才的话杨侍读千万不能对外传出去,你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听到,放在肚子里好了,你也不要来问我,等过几天,朝廷自会有旨意下来,你就明白了。”

    “杨侍读真是令人琢磨不透啊,但也使人敬佩万分,像这种事情别人遇到了都是避之不及,惟恐落到自己头上,毕竟上了战场不是纸上谈兵那样轻巧的,而是要掉脑袋的,可惜老夫年纪大了,如果也像你这般年轻,定要多杀他几个倭寇!”

    杨振已经彻底被邹元标夸得抬不起头了,这个老夫子今天真是吃错了药,兴冲冲的跑到自己府上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猛赞一通,完全忘记了不久前还像对头一般,难道他真的被自己所感动折服了吗?杨振不敢相信自己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多了,谁会掏心窝子跟人讲真话呢?他快被邹元标弄昏头了,心下立刻起了逐客之意,因此言辞上不觉冷淡了几分。

    邹元标又岂会看不出杨振的神色变化,于是也就打了个哈哈,稍微寒暄了两句,就告辞了,杨振不敢怠慢,殷勤的把他送到门外,直到他上了轿子,消失在他视野之外,才抑制不住一颗激动不已的心回到府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