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生涯_第拾肆章 半边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拾肆章 半边天 (第3/5页)

,先挪哪一个,挪到什么地方去,都是板上钉钉的事。盘子少点还好办,一多起来往往就乱套,记不住哪个是哪个了。所以这个汉诺塔才能被好事者做成“游戏”,专门拿来考验人的耐心和记忆力。

    四位工程师看着材料陷入了沉思。

    提出这样的草案仅仅是一个尝试,范含也没指望现在就能造出东西,毕竟摩尔定律在那儿摆着呢。摩尔定律的直线笔直,一方面是对现实发展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业界并没有浪费时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真要造出指甲盖大小的“微处理器”,再等十年吧!

    只不过……

    谁说没枪头就捅不死人?(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

    谁规定CPU只能造成指甲盖大小?

    按照范含的计算,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做成巴掌大小应该是没问题的。

    以前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说北京某校计算机系的某位师哥,毕业设计就是实现8086的指令集。在用了无数现成的组件和可编程芯片之后,摆满一整张桌子的“CPU”造好了。这可是真正的一块完全可以跑起来DOS的“CPU”。

    所以,信心还是十足的。

    看着工程师们有点拘谨,范含一顿好生抚慰。

    简而言之,就是鼓励他们增加新的指令,凡是常见任务,并且需要几十上百条汇编语句才能实现的功能,一律可以当成指令来用。其实就是借鉴这些老工程师的经验完善这些处理器的设计。

    凡是领会了“热力学第二定律”重要思想的人都能明白,破坏比起建设来更容易。

    如果什么都没有,凭空设计出一套体系,真是难如登天。历史上的诸多公司,包括Intel、Zilog、Motorola他们,开发的体系架构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相反,如果已经有了一份现成的东西,鸡蛋里挑骨头还是易如反掌的。现实中的技术论坛,到处都有无数大白小白们到处炫耀自己如何发现某产品的缺陷。倒不是说他们说的不对,而是说,把事先预防问题和马后炮式的发现问题看得一样简单是不对的。

    经过了短暂的适应之后,工程师们开始进入状态了,每天都讨论得热火朝天。范含又无所事事了,成天给诸位沏茶倒水,和蓝蓝打情骂俏。

    大约一个星期,范含见势不妙,赶紧叫停。范含提出的每种方案都被批倒批臭了,按照他们的想法,每种CPU都应该有两千多条指令才行。

    删,还得往下删。

    范含和工程师们把所有“指令”分成三种,“最常用”、“次常用”和“能用库函数实现的”。最常用的指令准备直接放进处理器核心;次常用的指令做成ROM,以微代码的形式提供,对于程序员来说是一样的,等待今后半导体技术发展之后在放进核心;至于最后一种,只能说抱歉了。

    经过这么一改,看起来像是个提案,不像胡说八道了。

    不过,为了不打击工程师们的积极性,范含鼓励每个人把希望处理器实现的功能都作为建议写出来放在最后。于是乎,接下来的几天成了专业人士们的“意yin”时间。

    “虽然编程是枯燥的,调试是辛苦的,但是理想却是远大的。”DEC工程师某如是说,“哼!等咱有了浮点指令,******想算正弦算正弦,想算余弦算余弦。一算就两遍,算对一遍,算错一遍!”

    -------

    (昨天本来是中秋节,想把本章写成中秋特别篇,没想到一查日历,1967年的中秋节正是九一八,作者实在不知道,华人那天到底是应该高兴呢还是不高兴。于是就算了。)

    (大家猜一猜,主角为数学家量身定做的计算机应该是什么样子?没有标准答案,凡是沾点边的就有精华,现在作者还剩二百多个……)

    -------

    经过修正的提案和原来相比,简直是面目全非。为了保险起见,范含连同原本一起打包寄给DEC总部。同时还有一封信:“敬请斧正”。原信为传统竖式信纸,中文行楷,毛笔手写……落款处盖上一个名讳大印,另外还有十七八个闲章,都是打发巴杜瓦到唐人街现刻的……当然,为了照顾收信人,蓝蓝翻的译文附在后面。

    信寄走了之后,好久没有回音。直到有一天,范含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过去问。

    “已经开工了。”奥尔森说,“我以为你早就知道了呢。”

    “我怎么知道?”范含说,“一直都没有消息。”

    “是么。”奥尔森说,“那就是我忘了告诉你了。”

    “咳……”范含说,“怎么样?有什么问题?”

    “没有,一点意见都没有。”奥尔森说,“材料一到,公司里所有人都闭嘴了。”

    “不会吧,总不会鸦雀无声吧?”范含说,“难道是你高压政策强制推行下去的?”

    “当然不是,我什么都没管。”奥尔森说,“这回你算帮了我一个大忙,现在对于我们的合作没人敢有意见了。”

    “那就好,”范含问,“什么时候能出原型?”

    “八位的那款处理器大约一个月,”奥尔森回答,“剩下的两款最早也得明年。”

    “怎么同时开始了?”范含很奇怪,“信里不是已经提到了,简单的那款先干,有浮点处理器的那个以后再说么?”

    “谁舍得呀?”奥尔森说,“反正我是哪个都不想放着。”

    “时间来不及呀。”范含说,“数学家们等着用呢。”

    “那也应该先干第三个啊,”奥尔森说,“毕竟有浮点处理单元,正是数学家需要的。”

    “哎呀……”范含说,“这么一来,相应的软件写起来也会麻烦多了,到头来还是来不及嘛。再说了,现在的数学家都用特殊制造的硬件处理一些专门问题,我们只要留出接口,尽可能利用现有的东西就成了。”

    “那你的意思是说……”奥尔森还是有点不甘心,“最后那个不着急?”

    “就是不着急。”范含肯定地说,“对了,你们用的是哪个方案?原始版本还是修订过的?”

    “当然是修订过了的。”奥尔森说,“那几个工程师已经向我们汇报过了。”

    “哎……”范含一时气结,这么一来,自己的BROM里面的好多代码算是没用了。

    “怎么了?”奥尔森不明白,“修订得很合理呀?这边的人成天边干边夸你呢。”

    “没什么,”范含只好说,“我就是担心进度而已。”

    “用不着担心,”奥尔森说,“就算是原来的版本也快不了多少。不过,原始的版本确实也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