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贰拾壹章 太监们 (下) (第2/3页)
年就搁几年,没必要非得这么执著。蓝蓝就总是弄不明白为什么范含会这么固执,坚持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把32位机器定型不可。 这个不好说。 微软是从1995年,Windows95推出之后才在业界占据了明显的上风,等到Windows98出品,其软件霸主地位就已经不可动摇了。 但是Intel的垄断地位……可能还要早一点。 个人电脑的出现,只是给了Intel和Microsoft一个机会,IBM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像DOS那样简单的字符界面系统,并不能给微软带来多少优势意识,毕竟同一时期类似的cao作系统有许多。就是微软自己,也曾经推出过一款类Unixcao作系统:Xenix。至少这说明,当年的微软对于自己垄断Intel平台并没有多少必胜的信念。 关键就在于“Intel平台”。 我们不喜欢Windows,还有Linux、FreeBSD,甚至曾经的BeOS可以选择。但是不喜欢“Intel平台”,有什么办法么? 软件发展已经跟在硬件身后气喘吁吁了,就没有什么挑肥拣瘦的权利。瞄准主流平台,是每个软件厂商的必然策略。即便如此,还经常忙不过来呢。 所谓“跨平台”里面的“平台”,指的是软件平台,更确切地说,应该是“cao作系统平台”。说句不好听的,那些“跨平台”的东西,不过是每种“平台”都重新实现一遍而已。 就是传说中能“平台独立”的Java,靠的是“虚拟机”。说白了,就是捏造了一堆东西冒充硬件而已。C 他爸BjarneStroustrup有句话说得好:“Java不是平台独立,而是一种平台。”……这句话如此有名,以至于许多C 高手都用它作签名档。 勉强算得上是“不依赖平台”的东西,应该就是各种网络标准了。但是,联网通信的前提是必须遵守一大堆“协议”,实际上这就是平台。用机器代码编点不存在的指令,当然运行不起来;同样,写几个不规矩的TCP包发出去,不丢才怪。 严格的说,真正能够跨越硬件平台的应用,一个也没有。 这才是Intel牛逼烘烘的本钱。 从1985年386的推出,直到预计到2005年还会卖的奔腾四,这个平台延续了二十年。 信息产业的二十年,应该相当于传统行业的几个世纪了。 正是由于业界很快看到了32位体系超长的寿命,才会放心大胆的投资,不用担心短期内被64位体系取代。正是由于业界了解32位体系巨大的潜力,才会放心大胆的开发新应用,移植旧应用,毕竟干不了的事不算太多。 就架构而言,Intel的386并不是最优秀的。MIPS、SPARC、PowerPC的设计都要强一些,但是这些架构并没有动摇Intel的主流地位。原因就在于Intel占了先机。 正是由于业界看到了Intel最先推出了成功的普及型32位体系,并且今后一直都会保持供货,随买随有,才会放心大胆的瞄准该体系,而很少愿意去冒险转换硬件架构。 是吧? ------- 像Intel那样一旦领先就一直领先,才是范含强烈要求尽快搞定VAX的根本原因。对于在这种“大号386”上面实现一个地道的Unix,有BROM在,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不过,目前还没有硬件,那就只能在其他机器上面先尽可能的实现,以后再移植过去。 可供自己实现cao作系统的机器并不多。IBMSystem360算一个,但是这个根本不用考虑,不干。 剩下的就是那台刚送到的“PDP-11”了,既然不用考虑“应该”实现些什么,那现在就要考虑这台机器“能够”实现些什么。 稍微一想,范含就恍然大悟。 自己手边这台机器,不过是“更了名改了姓唤作”PDP-11,其实就是一个8086。真正的PDP-11是在1970年出现,不说架构,仅仅是这两年的功夫也足够让性能提高几倍。地址空间扩展了的8086也还是8086,就像华人染了眼珠漂白脸皮也还是华人一样。 想当年的PC/AT,也就能玩玩DOS,还是1.0版。要实现“多用户多任务”那是瞎掰。 由于潜意识里面总是忘不掉真正的历史,往往会和现在自己参与的这个历史进程混淆起来,加上一直以来满足于“硬件外行”的角色,经常把细节问题留给底下的开发人员考虑,所以类似提出这样的不切实际的“高瞻远瞩”的情况也不是第一回了。 外行领导内行是业界大忌。 补救措施不是没有,第二天范含就备齐茶叶,请了一帮技术人员聊天,谈谈PDP-11的特性。 情况还不算太坏,毕竟这个架构是经过了DEC工程师“四大金刚”的头脑风暴之后才定型的,比起原始的8086还是要强上那么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单用户的“协作式多任务”还是可以办到的。 按照范含的理解,这个“OS组”的最高目标是在VAX上面实现完全的Unix系统,当前目标是在PDP-11上面实现还像回事的cao作系统。于是问题变成,只要弄出来的东西比DOS强就算胜利。 从一个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Unix的特点就是一大堆彼此独立而又能组合起来使用的小工具,这些小工具处于整个系统的最外围,都是真正用来完成具体任务的代码。负责调用这些小工具的是“外壳”,顾名思义,就是包在内核外边的一层壳,将用户输入传进内核,把内核的输出反馈给用户……不负责任的说,一个解释器罢了。至于最内层的部分,当然就是内核了,这个才是靠范含目前的水平所应付不了的东西。 一个Unix系统又不是只有内核,既然这个干不了,那就先干点别的。和Ken的顺序相反,范含决定从外到内,逐步开发。为了掩盖自己不学无术的丑恶嘴脸和在那些内行员工面前保持高大形象,还煞有其事的美其名曰“面向应用的系统设计”。 ------- 接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