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魔大秦_第三百章 一战定河西(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章 一战定河西(下) (第1/2页)

    白起想打败血蹄酋长或是匈奴左贤王,其实并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而真正比较困难的是如何歼灭这两支部队,而击溃和全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m.。

    血蹄部族的蛮牛骑兵是月氏草原战力最强的,匈奴左贤王所率部队肯定也是匈奴的精英,他们就算正面拼不过白起,也能利用骑兵强大的机动性逃窜,而无论是血蹄酋长兀骨也好,还是匈奴左贤王莫珠也罢,这两人在草原都有极深的影响力和能量。

    若不能一战歼灭。

    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白起想围歼数量远比自己多的骑兵部队,最好办法就是学习李牧对付匈奴的手段,采取孙子兵法中教科书式示弱佯败、诱敌深入,当敌人进入特定地形后,再发动军队将其围而歼之。

    白起就要指定具体实施策略的时候,谁知道貂蝉中情局送来情报,血蹄酋长兀骨与匈奴左贤王部,正前往月氏匈奴交接的居延泽会师。

    这位一生戎马的老将,有极其敏锐的军事嗅觉。

    他立刻就意识到,居延泽是最好的战场,这里讲是他们的坟墓!

    白起是沙场名宿,深知了解地形的重要性,因此有一段时间始终把张骞带在身边,让张骞详细讲解河西走廊每一寸地理特点,其中居延泽作为月氏与匈奴主要通道与战场,自然是白起重点研究过的对象。

    居延泽在这个季节水量充沛。

    湖泊水系充沛,芦苇荡一望无际,还遍布了沼泽。

    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围歼这支庞大的骑兵部队呢?

    白起当机立断做出决定,他不打草惊蛇,放任血蹄骑兵会盟。

    白起只带四万新军精骑,沿着黑河流域北上,他通过血蹄骑兵的痕迹紧紧跟随,当血蹄骑兵一进广袤的居延泽区域以后,立刻就扼死狭窄的出入口,将血蹄骑兵封在居延泽中。

    第一步部署完成。

    白起把收编而来六万月氏骑兵,全部都换上血蹄部族旗号交给赵云,赵云经过精简部队以后,最带着六万蛮牛骑兵、四万羌人骑兵,总共十万规模的骑兵部队。

    他开始发动出强大而灵活兵术优势!

    赵云迅速回撤到东部,再沿贺兰山崎岖的古道北上,横穿数千里荒漠,跨过普通骑兵不可能穿过的西沙流沙区,再转向西北进入与匈奴交界处,最后由西北转向西南,从东方进入居延泽,正好绕绕匈奴后方,一举切断匈奴的后路。

    从古至今,普天之下,唯有赵云能做出如此神兵天降的行军路线!

    血蹄骑兵与匈奴骑兵,就算做梦都想不到,当他们进入居延泽的一刻,前后路就都已经被封住,居延泽特殊的地理环境,犹如一座死亡的坟墓,将他们困在了其中。

    秦歌深刻见识到一代名将的战略指挥艺术!

    白起这样的安排之下,几乎没有破解的办法!

    秦歌也兴奋起来,他能不感到兴奋吗?只要此战中歼灭这支部队,他就能彻底统治河西走廊,他谋划布局这么久,终于到收网的时刻了!

    因此秦歌不遗余力帮助白起,他调动能调动的所有妖魔,开始在居延泽制造迷雾和幻影以迷惑,赵云在这些掩护之下,他终于发起第一波进攻。

    赵云率领的蛮牛骑兵打着血蹄部族旗号,从突然奇袭完全没有在背后设防的匈奴军,一举对左贤王部队造成重创,然后又在左贤王反应过来准备回击之前,立刻凿穿军队快速的撤离了。

    别说莫珠本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哪怕是老将在这种环境之下,也会失去准确的判断能力。

    蛮牛族骑兵怎么可能会出现在匈奴背后?从月氏进居延泽的通道几乎是唯一的,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次会盟根本就是欺骗或陷阱,血蹄部族早早在无尽芦苇丛里安排部队,然后假惺惺提出与匈奴会盟,其实是想借此将匈奴骗进居延泽!

    卑鄙!卑鄙!简直卑鄙之际!

    赵云一轮短暂冲杀,居然斩首达到三四万,这足以对匈奴骑兵造成巨大创伤。

    匈奴骑兵尚未完全调整过来的时候,血蹄部族得知这边的动静,立刻带着部队前来查看究竟,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算是装在匈奴族的枪口上了!

    “竟敢侮辱伟大的狼神后裔!”左贤王怒火中烧以为血蹄想趁乱发起第二波攻势,他红着双眼翻身跳到自己的暗金狼马之上,抽出一把镶嵌着玉骨代表左贤王身份的匈奴刀,“让他们看看狼神子民的怒火!”

    狼马感受到主人的愤怒与战意。

    它扬天发出嘶鸣,其他狼马似乎都听到,全都开始发出嘶鸣,一股力量从这些来自圣山的狼马体内释放出来,立刻蔓延到所有匈奴战马之上,让战马第一时间停止混乱,它们的身体就像被注入力量,全都长长浓密的鬃毛,甚至是野狼般锋利的牙齿。

    狼化战马!

    这就是匈奴军队的战争之术!

    华夏依靠兵家法术,月氏依靠战争图腾,匈奴战场提升全军实力,所依靠的居然是他们平日里供奉的狼血战马,这些被饲养在狼居胥山的宝贵战马,每一头都拥有者神奇的能力,他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