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7章各自的安排 (第1/2页)
第227章各自的安排 建平十二年十月二十日,皇太后王氏驾崩,谥号成宗恭圣仁烈皇后。 十月二十一日,皇帝驾崩,梓宫停灵在寿安殿,赐庙号孝宗。 而后,嗣皇帝赵祎继位,年号天禧,明年就是天禧元年。 赵祎,就是赵祯的四弟,纪王府的四太尉,年仅十二岁的孩子。 按孝宗遗嘱,安肃位列宰相,辅佐新帝;杨宰相植党营私、贪污受贿,革令致仕,安肃取而代之;太原王氏子弟王玉廷,王太后的亲侄儿,提拔为吏部尚书,六部之首。 安檐被封为禁军殿前司都点检,同时任侍卫司副都指挥使。 朝廷的兵权分为中央和地方。中央军权就是禁军,而安檐一个人,独霸了禁军,等于掌控了天下一半的军马。 这个遗嘱一出,满朝哗然。 凌青菀也是听她大哥说起的。 自从皇帝驾崩,她就没有再见过安檐,已经好几天了。 她知道,安檐现在肯定忙得脚不沾地。 这些消息,都是凌青城或者凌青桐出去打听,回来告诉她们的。 “你jiejie活着,最大的心愿就是你好” “朕会提拔安家,更会提拔安檐” 凌青菀听说安檐已经被破格提拔为禁军殿前司都点检,就想起了皇帝之前对她说过的话。 皇帝说,卢珃最大的心愿,就是保护卢玉。而皇帝也要走了,他没有什么能为卢珃做的,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保护好卢珃的meimei。 同时,安肃是皇帝的恩师,也是皇帝仅剩的亲人,比他胞姐汝宁长公主还要亲。他提拔安家和安檐,一方面是为了卢玉,一方面也是安排他恩师的将来。 “二哥太年轻了,只怕军中和朝臣都不服他!”凌青城也听说了,高兴之余,也为安檐担心。 安檐年纪小,而且没有军功。别说军中将士,就是那些朝臣也没有一个人信服他。 禁军迟早要哗变的! 凌青菀笑了笑,准备说什么,凌青桐突然道:“不会的,二哥能服众!” 凌青桐非常信任安檐,他对安檐有感激之情。 众人听到一个孩子都这么自信,就不再说丧气话。 孝宗遗嘱颁布之后,安氏父子一文一武,掌控朝堂,安家顿时权倾天下,贵不可言! 这一切,比凌青桐所说的前世,提前了整整八年! 而安檐,着实没有军功,而且年幼,显得难当大任,这叫安家和凌家都替他担心,怕他无法驯服将士们,带不好军。 可从今年正月开始的混战,朝廷现在已经乱成了一团,哪怕安檐无法服众,也没有人能将他拉下马。 孝宗皇帝断七之后,朝廷大赦天下。冯氏贵妃封为皇太后的诏书,也诏谕各处。 “怎么是冯氏封为皇太后呢?”京里一时间又是议论纷纷,就连凌青菀的母亲也很好奇这件事。 冯贵妃是含山长公主的小姑子,自幼进宫,在王太后跟前做了女官,并没有成为宫妃。 直到卢珃去世,冯氏才突然成为宫妃,而是很快就擢升为贵妃,一品宫妃,位在众妃之上。 这速度着实惊人。 可是,皇帝那时候身体已经不行,根本没有宠幸过冯贵妃,跟她也无半点恩爱之情。 冯贵妃到底还是含山长公主的小姑子,而含山长公主是王太后的长女,到底和王家有点关系。 “王淑妃自缢身亡了。”就在冯氏封为太后的诏令颁布没过两天,宫里又传出来消息。 那个和冯氏争太后的王淑妃,突然自缢了。 王太后的亲侄女,新任吏部尚书王玉廷的幼妹,进宫才一年的王淑妃,还没有等到她的封号,就突然自缢身亡,叫人摸不着头脑。 王淑妃的身份地位,封个太妃是足够的,根本没有到她的穷途末路,为什么要自尽呢? “需得查明王淑妃自缢的真相!”嗣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个诏令就是下令严查王淑妃自缢的真相。 “王太后精神矍铄,吃斋念佛多年,突然去世,也是蹊跷。”京里一时间,莫名有这样的传闻。 这暗示王太后的死,是有人作怪。 这个传闻来得也突然,之前毫无风声,等嗣皇帝下令查王淑妃的死因时,这个传闻突然成燎原之势,在京里传开。 “难道,王太后真是是被人害了?”连景氏也偷偷跟凌青菀说。 凌青菀道:“很难说!自从怀庆长公主去世,太后的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啊,我上次进宫诊脉,瞧见她神色萎靡,颇有暮气。” 景氏有时候也挺八卦的,觉得凌青菀这个说法一点也不过瘾,低声问凌青菀:“你说,可是冯太后害了王太后?” 凌青菀心里一顿。 她觉得景氏猜对了。 孝宗之所以留下遗嘱,封冯氏为太后,自然是冯氏有大功。 而冯氏的大功,就是除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