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作物和药材在中国的传播 (第1/5页)
本文原刊于《古今农业》(北京)(总第66期)2005年第4期,第22~29页。 AncientandmodernAgriculture,BeijingChina,66,(4),2005:22~29 《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作物和药材品种在中国的传播》 韩毅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10) ` 摘要:唐宋时期,中国和阿拉伯诸******国家展开了频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交流。随着回*族的东来,阿拉伯珍贵的农业和药材业品种,也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入到我国。这些由阿拉伯民族新输入的经济品种,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业和药材业的种类,而且也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开发,起到了重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业药材业中国传入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小淳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韩毅,男,1975年9月生,甘肃省临洮县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 ` ` 唐宋时期,中国和阿拉伯诸******国家展开了频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交流。随着阿拉伯民族的东来,海外珍贵的农业和药材业品种,也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我国。随着它们的推广,我国古代的农作物结构在唐宋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经济性作物的比例在农业生产中明显增加。这些新输入的经济品种,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业和药材业的种类,而且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阿拉伯农业和药材业品种的传入,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随着中世纪阿拉伯文、波斯文、梵文、突厥文、回纥文文献的出土与面世,以及国外法文、英文、俄文资料的发现和汉文史料的整理与刊布,国外学者得·胡耶(M·J·degoeje)、巴拉兹(St·Balazs)、马斯伯乐(H·Maspero)、巴托尔得(V·Barthold)、米诺尔斯基(V·Minorsky)、波义耳(A·Boyle)、葛兰尼(M·Grant)、费琅(G·Ferrand)、劳费尔(B·Laufer)、夏得(Fr·Hirth)及我国学者张星烺、陈垣、冯承钧、白寿彝、季羡林等人,对中世纪阿拉伯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1]]但对于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业和药材业品种在中国的传入,目前的研究尚显薄弱,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外文献,对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业和药材业品种在中国的传入,做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一、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传入 据汉文史料《酉阳杂俎》、《岭表录异》、《诸蕃志》、《岭外代答》及******史料《药草志》(Traitedessimples)、《博物志》(Histoirenaturelle)、《东域纪程录丛》(Cathayandthewaythither)、《阿拉伯舆地丛刊》(BibliothecaGeographorumArabicorum)的记载,唐宋时期输入到中国的阿拉伯农业品种,数量众多,品种各异。[[2]]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里,保存了大批唐代从阿拉伯引进、传入的农业新品种,在中国农业史上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B.Laufer)在《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一书中,对《酉阳杂俎》的农学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段成式在大约公元八百六十年所写的《酉阳杂俎》里,提供了许多关于波斯和拂林植物的很有用的材料。”[[3]]南宋时期,赵汝适在《诸蕃志》中,又记载了从阿拉伯传入的、数量更多的农业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种类繁多,在中国分布甚广,其中大部分作物后来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品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据汉文史料和******史料的有关记载,对部分农业新品种的输入,列举如下: 阿月浑子波斯语agozvan的汉译,为漆树科的一种树或灌木,约有六种,原产于伊朗和亚洲西部。唐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阿月浑子的果实是波斯和中亚人常见的食品。《酉阳杂俎》云:“胡榛子、阿月生西国,蕃人言与胡榛子同树,一年榛,二年阿月。”[[4]]《本草拾遗》亦云:“阿月浑子,气味辛温,清无毒。主治诸痢,去冷气,令人肥健。”[[5]] 葫荽又名芫荽,波斯语gosniz的汉译,原产于亚洲西部、波斯及埃及一带,唐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孟洗《食疗本草》和陈藏器《本草拾遗》对这种植物的属性、生长周期、水文环境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胡椒波斯语pilpil和阿拉伯语filfil的汉译,主要产于波斯、阿拉伯、非洲、印度及东南亚一带,唐时传入中国。《酉阳杂俎》云:“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条上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子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rou食皆用之。”[[6]] 回回葱原产于波斯和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后,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食治》,称为“胡葱”。宋代的《开宝本草》称“蒜葱”或“胡葱”。 蔽齐波斯语birzai的汉译,又称白松香,原产于叙利亚、波斯,唐时中国始知有此种植物。《酉阳杂俎》云:“蔽齐,出波斯国,拂林呼为玕勃梨他。长一丈余,围一尺许。皮色青薄而极光净,叶似阿魏,每三叶生于条端,无花实。西域人常八月伐之,至腊月,更抽薪条,极滋茂。若不剪除,反枯死。七月断其枝,有黄汁,其状如蜜,微有香气,入药疗病。”[[7]] 无食子波斯语muzak的汉译,原产于波斯、亚美尼亚、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唐时传入中国。无食子内含百分之七十单宁酸,古代用于医药、工艺及鞣皮制革等。《酉阳杂俎》云:“无石子,出波斯国,波斯呼为摩贼。树长六七丈,围八九尺,叶似桃叶而长。三月开花,白色,花心微红。子圆如弹丸,初青,熟乃黄白。虫食成孔者正熟,皮无孔者入药用。”[[8]] 八担仁原产于波斯,唐时传入中国,名为“婆淡”。《酉阳杂俎》云:“偏桃,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婆淡树。长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胡谓之偏桃。其rou苦涩不可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