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唐代宣武军的军乱特点和原因分析 (第1/3页)
唐代宣武军的军乱特点和原因分析(转) 作者:朱磊张现国 摘要:唐代中原地区最重要的藩镇之一宣武军建立后,成为军乱多发的藩镇。由于地处中原,宣武军的军乱特点突出,明显不同于河朔地区,有军乱次数多、军乱持续时间短、军乱成功较少、军乱发生时间相对集中等特点。宣武军地区之所以军乱频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与宣武军的军队来源和组成有很大的关系,宣武军军队的主力和骨干来源于平卢南下军人集团和安史旧部,河朔化严重。此外宣武军军乱多发也与宣武军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节帅的处置是否得当等有关。 关键词:唐代;宣武军;军乱;特点;原因 中图分类号:E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2-0051-04 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成为叛镇、跋扈藩镇和唐中央政府反复争夺的重要地区。为了防范河朔地区及缁青、淮西等叛镇对唐政府的威胁和保护运河的安全,唐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先后在此地设立了一些藩镇,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设立的宣武军就是适应这一形势而建立的。 宣武军设立后,长期辖有汴(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宋(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亳(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颍(治所在安徽省阜阳市)四州之地。多种原因造成宣武军地区成为唐朝中后期军乱多发的藩镇之一,并且军乱特点突出。 目前史学界对宣武军的军乱特点还没有相关的成果问世,对宣武军的军乱原因也只有王力平先生作了一些研究,[1]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此问题做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一、宣武军的军乱及特点 唐代中后期藩镇的军乱不断,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发生军乱的藩镇主要是河朔地区的藩镇,而实际上地处中原的宣武军在建立前后军乱次数也比较多,如表所示: 根据王寿南和张国刚先生统计,[2]唐代后期重要藩镇军乱情况如下:成德:2;宣武:8;魏博:10;幽州:18;缁青:1;淮西:2;泽潞:7;山南东道:4;易定:6;沧景:2;武宁:6;横海:3。把这个统计和此表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宣武军地区军乱的特点: 军乱次数较多。宣武军虽然地处中原,但变乱次数超过了河朔地区的承德、易定、沧景、横海,接近河朔地区的幽州和魏博,比地处中原地区的淄青、泽潞、山南东道、武宁都要多。 军乱持续时间很短。结合此表,宣武军地区总共8次军乱,其中最长的一次军乱也只有半年时间,其他的时间都不到一个月时间,甚至有的只有短短几天。而与此相比较,发生在其他地区的军乱和反叛中央的叛乱持续时间就较长,例如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和吴元济的叛乱,先后都持续了四年多时间,朝廷花费了很大人力、物力,才平定了叛乱。如果再加上那些发生在宣武军地区的但不是宣武军内部的军乱,例如李希烈攻占汴州,庞勋起义扰乱宋州地区等,发生在整个宣武军地区的军乱时间也是很短的,整个宣武军地区是以和平和安定为主的,是一个和平的绿洲。 军乱很少成功。根据上表,宣武军的8次军乱,除了792年刘玄佐薨后,汴卒拒吴凑而立其子士宁,刘士宁强迫唐中央政府任命其为节度留后获得成功外,其他的变乱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显然这是由于宣武军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唐中央政府不会容许叛乱分子为所欲为。与之相反,发生在河朔地区的军乱,唐中央政府大多是持观望态度,派人看军中态度,很少进行干涉,因此这些地区的军乱大多都能成功。 军乱的发生时间相对集中。宣武军发生的8次军乱,相对集中在德宗贞元年间,总共5次,前两次发生在宣武军建立前的代宗大历年间,最后一次发生在穆宗长庆年间,此后长期没有军乱发生。 参加军乱的人员以宣武牙兵为主,但参加的人数较少,力量有限,因此****的破坏性不是很大。宣武军发生的8次军乱,范围都在汴州城内,参加人员也并不是所有的宣武牙兵,其他支州基本上没有参加****,相反还成为平定****的不可缺少的力量。例如766年汴州都虞候李灵曜叛乱的事件,汴宋兵马使、摄节度副使李僧惠和宋州牙门将刘昌联合讨灵曜,很快李僧惠败灵曜兵于雍丘,为唐中央消灭李灵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军乱被平定大多是依靠宣武军内部的力量和唐中央政府派去的军队里应外合才取得成功的。例如宣武军规模比较大的两次军乱是776年的李灵曜叛乱和822年的李介叛乱。这两次中央平叛的军队都得到了宣武军内部的支持和响应,第一次是得到了宋州刺史李僧惠和牙门将刘昌的支持;第二次是得到了宋州刺史高承简的帮助。这一方面说明宣武军部分军人的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得不到大多数宣武军将士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宣武军军队的组成很复杂,既包括胡化的河朔军人旧部,也包括忠于皇室的中原地区旧有军队和新的募兵,他们的政治立场本身就有分歧,不像河朔地区那样纯粹由胡化的河朔军人组成,行动一致。 二、宣武军****原因分析 中原地区本是唐中央政府屏蔽河朔、保护漕运的战略要地,地处中原腹地的宣武军为何军乱不断呢? 第一,汴乱多发的最主要原因要归于宣武军来源的河朔化遗留。对于唐代藩镇军乱,人们更习惯把目光投向中央朝廷,把更多的责任归咎于各朝君臣在藩镇问题上由于认识偏差、意见纷纭、相互顷轧等带来的处置失措以及节度使个人的跋息,但却忽略了对割据主体——藩镇的关注,尤其是对割据藩镇的内部结构缺乏必要的深入考察。而事实上,在解析藩镇割据问题上,探寻来自藩镇内部的原因,也许比去归纳来自王朝中央的原因更为重要。同样地,要回答前面所提出的地处中原腹地的宣武军为何军乱不断的问题,就很有必要结合宣武军的来源进行一下梳理。 安史之乱后,安史部下遍布中原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谓:“幽州之人,自安、史之反,从而南者无一人得还。”[3]南下的河朔军人滞留各地,成为各地藩镇军队组成部分,随之而至的是河朔的胡化风俗也因此而侵袭各地。杜牧论道:“国家天宝末,燕盗徐起,出入皋、函、潼间,若涉无人地,郭、李辈常以兵五十万,不能过邺。自尔一百余城,天下力尽,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鹊、吐蕃,义无敢窥者。国家因以畦河修障戊,塞其街蹊,齐、鲁、梁、蔡,被其风liu,因亦为寇,以里拓表,以表撑里……未尝五年间不战。”[4] 虽然宣武军有一部分是安史之乱发生后在本地招募的军人组成,在宣武军将士中,河北平卢军人zhan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宣武军的核心和骨干。 唐代宗时在册的藩镇共有43个,其中以南下的平卢军人或以安史旧部设置和担任节帅的有缁青、山南西道、汴宋、淮西、滑亳等。[5]而这些藩镇除缁青外后来大多都和宣武军来源有一定的关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