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7章 宫保鸡丁 (第2/2页)
至于花生的选择,就和宫保鸡丁的名字来历有关系了。 清朝有个大学士,叫做丁宝桢,丁大人很受皇帝器重,经常处理朝事到夜半三更。 有天晚上,丁大人他忙完公事,一下觉得饿了,想吃点乎的暖暖胃,吩咐下去,叫厨房弄点东西上来。 传话的小厮就把事说的急,咱们大人饿坏了,要是不赶紧弄出来,有你们好看的云云。 厨子一听傻眼了,这三更半夜的,弄点什么还不得半个时辰啊。 急得厨子满屋子乱转,一下看到了自己正吃着的下酒菜——饨的香喷喷的一锅鸡,还有油炸的酥酥的一碟花生米。 其中鸡腿鸡翅膀已经被拆下来吃了,只剩下了口感不那么好的鸡。 他灵机一动,把鸡捞了出来,切成了方丁,和花生一起爆炒后,忐忑不安的叫人给丁大人送了去。 片刻功夫,小厮回转了来,开口就是大喜,原来丁大人十分喜欢,还打了赏,厨子的心这才落了地。 后来丁大人赴四川任职,厨子也跟着一起去了,这个时候,鸡丁炒花生已经成了厨子的拿手菜,是丁大人常常要点的。 厨子难免得意,更下苦功钻研,到了四川后,他很快发现,四川的小粒花生饱满香脆,配合四川当地的辣椒,炒起来更加美味。 随后,花生炒鸡丁成为了丁大人家中宴客的必选之菜,也随着品尝过的达官贵人们逐渐推广开来,渐渐的成为了一道名菜,因丁大人的职务里有太子少保一称,所以这道菜,又叫做宫保鸡丁。 如果哪一家饭店里写做宫爆鸡丁,那一定是写错了。 苏曼对这段典故记的分外清楚,是因为苏杭讲到最后,嘲讽的笑了一下,这种表很少在他脸上出现,让她一下就记住了。 “人人都知道宫保鸡丁,有谁知道丁少保家里的厨子叫什么呢o” “也许那个厨子不止做了宫保鸡丁,还做了宫保丁,宫保鱼丁,只不过猪太香,花生就足够香,二者叠加有些腻,鱼切丁下锅容易炒散,所以还是鸡丁最好。” 苏曼总觉得,苏杭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在说他自己,她可以想象苏杭在学习宫保鸡丁的时候,又一脸好奇的尝试着做了宫保丁,宫保鱼丁。 “这道菜一定是那个厨子终得意之作,反复尝试,最后才定下菜谱,却连名字都没留下。”苏杭眉间起了一道鹜,苏曼每次回想,总觉得他意有所指。 苏杭那天谈很浓,又给她讲解了一番,说自古厨师在中国的地位就不高,从历史上鲜少有厨子留下名字就可以知道,一般史书里就算提到了某个王侯将相的厨子,也只会用他的职业来代替名字。 而像是等古人留下的食谱,无一例外,全部是文人墨客所留,和厨师无关,只是士大夫阶层对于自己享乐的一种证明,而不是厨师职业水准的体现。 因为已经选择了厨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听完后,苏曼亦是感受到了其中nongnong的悲哀,她当即雄心万丈的许了愿:“好,那我就来做一本厨师的食谱,要图文并茂的,不,我们要录成视频,做成音像制品!” 苏杭哑然失笑,拍了拍她的头:“那我就等着那一天了。” 言犹在耳,斯人却不知道何处可寻。 苏曼轻叹一声,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手上的花生,宫保鸡丁,自然四川花生为最佳,挑选花生,要看外面的红衣是否鲜艳,剥开红衣后,里面的果仁有光泽者上佳,吃到嘴里后口留余香。 苏曼选好了花生,又买好了各种配料,排着长队结了账。 回到沈家已经是深夜,只能第二天早上再做了,恰好是周末,沈东也会回来,苏曼一下有了两个试吃员。 就和当初苏曼成为山海关的试吃师傅一样,能够担起试吃新菜的重任的,最好是自幼锦衣玉食,在各种美味珍馐里泡大的。 打个比方,解放前的时候,大部分人连一顿白米饭都吃不上,对于他们来说,吃碗红烧已经是绝顶美味,拿来红楼梦里杀了二十几只鸡才做出来的茄子,会知道好吃,却也不会比红烧更好。 沈家老爷子是苦出,从沈西城的父辈开始,就已经远离贫困了,到了沈西城这一辈,恰好是三代看吃的时候,让沈家兄弟来品菜,实在是再好不过。 苏曼辗转一夜未得好眠,天刚放亮,她就爬了起来,先把花生泡上,又把鸡腌上,不时的探头听着楼上的动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