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笑容 (第1/2页)
回到船舱内,秦mama跑来告诉妙如:今早天还没亮,她还没起床时,昨夜被救起的小公子,带了礼物来答谢过。看到她还在睡着,把礼物留下后,聊了几句才离开的。 “他问了咱们的来历了?” “问了,还告诉了他的身份。” “哦,他是哪家的?” “昨天那艘是镇国公府的船,听他自我介绍,是镇国公夫人谢氏的娘家侄子,工部侍郎谢大人的嫡长子。还说等回京后,再上门来致谢!” 点了点头表示已经知道了,妙如就丢开了此事。 有天下午,傅家大小姐请妙如,到她那边聊聊。妙如带着烟罗就过去了。 不知从哪儿得知,她跟在钟二奶奶谢氏身边,学过丹青。非要缠着妙如献艺,画幅作品,好让她拿来做花样子。 妙如想了想,也好!等画出来后,也学着描一幅。回京后也要开始学针线了,到时当练练手的东西也好,就同意了。 想到此画是要来作绣品花样子的,逼真是首要前提了。 她深吸一口气,提起笔,专心致致地画起奔马来。 没错!就是效法前世悲鸿大师那幅著名的《奔马》。 徐大师是第一位把西方素描及油画艺术手法,与中国画成功结合起来的开山鼻祖。 之前妙如下定决心学画时,就想起过他来了。跟徐大师一样,她也是兼习过西洋油画、素描和中国画的技法。 回忆起前世老师介绍过的徐氏画法,练熟毛笔后,妙如私底下没少习过他的奔马。加之在谢氏身边又练了一年的笔法,对中国画用笔技巧,生出许多感悟和新的理解,使得她的画功,有了一日千里的进步。 当停下笔时,一匹奔腾中的骏马跃然纸上。 盯着那画纸,傅红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看到她这副神情,妙如以为她画得不好,够不上作样本的水准,忙要收起来藏好。 只见傅红绡一把抓住她的胳膊,阻止了动作,语无伦次道:“不要动,我想想,不要动,我想想,怎么才能不差分毫地再现你这马的神韵。” 听到此言,她刚提起心,总算是放回原处。 比起徐大师的原作,自己这幅算虽是差远了。但贵在此种画法新颖,古人没见过,比之中国画传统的技法,多了几分逼真和层次感。难怪她是此等反应! 随后,傅红绡难捺激动地,与她交流起画法和绣法的技巧来。 得知她还没学过刺绣,还向她推荐了玲珑绣庄出来的绣娘。说有些被大户人家请回家供奉起来,专教跟她般大小的女童学刺绣;有些被聘到京城绣坊里当起了招牌。自己可以介绍几个好的,让她来挑。 妙如听了也很高兴,忙表示,回去后跟爹爹和母亲提一提。 两人就此分了手。 妙如怎么也没料到,她留下的奔马图,会在日后给她生活,带来那般大的变数和影响。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到了八月初二,她们的船终于在通州码头靠了岸。 与傅红绡约定今后要常通信后,两人又互留了住址。 妙如跟傅家众人依依惜别上了岸。 钟家人等刚踏上码头地面,就见杨氏身边的崔mama迎了上来。 妙如受宠若惊,不知家中发生了何事! 问候完父母亲,又问到meimei妤如和婵如,想从她话中旁敲侧击,摸出一些线索来。 “二姑娘天天盼着大姑娘回来呢!太太被缠得都没办法了,只得派老奴在这时刻盯着。”崔mama脸上满是笑容,一副宠溺小孩的宽容爽朗的模样。不像是藏着戾气,心有怨怼的神色,让她的话有了几分可信度。 妙如心中稍作安定,随之登上回府的马车。 第一次来到这后世饱受污染,每天都会大塞车的千年古都。想看看,几百年之前的风貌。 于是她偷偷撩起窗帘,往外头瞧去。 马车由左安门进城,正驶在宣武门的大街上。 那里是一派市井繁华的景象,cao着纯正京片子的小商贩,不时地在街边叫卖。远远地望去,天桥那边还有杂耍艺人在表演,锵锵的锣鼓中夹杂一片叫好声。 她们的车马偶尔停下来时,底下还传来流浪儿乞讨的声音。 望着街边那些为生计奔波的斗升小民们,熙熙攘攘地川流不息。妙如感到分外亲切真实,像进入到另个新世界。想着他们每人背后的喜怒哀乐,和奋斗时的辛酸故事。突然觉得,市井里的这种平实安稳生活,她更喜欢。 “噫,那不是你那亲戚家的马车吗?上回去他府上时,还用这车送过咱俩的。”从街边西头一间书坊门前,传来个年轻男子的声音。 闻声,妙如望了过去,只见挂了个“天墨坊”牌子的书铺外头,两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朝着这边张望。 其中一位穿着身月白长衫,手里捧着书卷的男子,正朝她微笑着。 一头乌黑的发丝用白玉簪子绾起,肤色和发饰的纯白,更显得满头青丝像是墨染出来般。眼里闪动着微微的光芒,神态却是温润恬适,在傍晚夕阳的照耀下,那笑容仿佛有股魔力…… 一瞬间好似被他笑容闪了眼,妙如的脸刷地一下,就红到了耳根。赶紧低下头,化解这份羞涩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