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6章 迷雾谷 (第2/2页)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一手苏轼的《题西林壁》 诗句下方还有一大片内容,也是繁体汉字,内容大概是说: 当年自己和妻子董惠淑,来此寻一高人,据信此山中有高人在此,因此夫妻二人携手到此,却不想被困此地,无法走脱。妻子董惠淑大限到后先自己而去,百年之后自己元神尽灭之前立下此碑,待死后与长眠于此,立碑者是当年朱雀门轸水蚓麾下星位“右辖”*,而妻子则是玄武门下女土蝠的星位“离珠”,时间是宋宣和七年十一月廿三,也就是北宋公元1125年。 “北宋年间,还是宣和七年十一月廿三,那十二月不就是宋徽宗禅位宋钦宗登基么,第二年便是靖康事变。神逝的还真是时候,弄不好是仕途失败后到此寻求解脱的吧……” 心中略感到一阵悲凉,雅砻将那地面上的遗骸收拾起来,埋入石碑后那鼓起的土包,和女方遗骸一并归葬。 作为上古传承者,固然有传承者的自豪,但也有无法解脱的枷锁。不能干预大千界事务的铁律,在封建一代星宿的心里是无法打破的桎梏。 当年的星位右辖星*恐怕就是仕途上无法实现抱负和理想,所以愤然放弃了爵位辞官归隐。 事到如今,新一代传承者陆续接班,但这把枷锁依然沉重的变成了雅砻这代人的包袱,如何放下将是自己将来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当年的离珠和右辖在此终老殉情,终有善终,不知道我能不能死后有人给我收尸,也许连一粒灰尘恐怕都不会剩下吧……” 收拾右辖的遗骸,雅砻不免联想到自己,也许终老殉情也是一种福分,而自己却还不知道要逃往到何时。 离开石碑后不久,沿途零星又发现一些唬唬噜族人遗骸,还有罕见的人类遗骸,都是早年探险者留下的。不过雅砻坚信,绝境之地尸体是最佳的指路标,尸骸越密集,说明距离目标也就越近了。 传承者修炼神功,轻易不会饿,但时间磨人,总会有点饿的欲望。饿了只吃苔藓菌类甚至打猎充饥,渴了就和泉水小溪,休息之时遁入心境之中参悟。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这迷雾似有某种高深的意境存在,如同十二大修之“海纳”颇为相合,也正应证了那石碑上题西林壁的深意。 深陷此中最大的障碍便是眼界、心界受到阻碍,自以为看到的是真象,可实则还是一片飘渺的云雾。不识庐山真面,不正因为受到眼前障眼之法,深陷于丛山峻岭之中,而没有办法厘清头绪,自以为的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却沉不下心来自己考虑。 而境中镜能捕捉的,眼界却毫无察觉,这不正说明了这迷雾中博大精深的道理,“海纳”便是将一切可见不可见,可探未知的一切领域纳入自己的意志之中,竟而才有了境中镜。只是自己太过于依赖视觉,而忽略了修海纳、修须弥的真谛,“心”才是最无限宽广的世界,既无限海纳又无限须弥。 “对呀,迷雾之所以无边无际,不正说明是想掩盖近在咫尺的真想吗!” 幡然醒悟茅塞顿开,雅砻更觉这迷雾中有深意。 想到此处,再次遁入心境之中静静参悟此前涉猎的书籍,细心研学这海纳和须弥之中共通的道理。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确实相生相克的一对矛盾体。 既然雾中有雾,便是海纳百川之中的尘埃,可尘埃就不是世界吗,尘埃也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小天地中也有世界,世界之大可以无限,世界之小可以是一滴涓埃,只要心若止水任何都可为世界,海纳既有须弥,须弥中便有海纳。 顿然间,心境中泛起一阵激烈的涟漪,凭空升起的境中镜浮现在前,那画面上模糊的浓雾霎那间化作耀眼万丈的金芒,异彩斑斓的绚丽奇霞如春风沐浴一般侵透了自己。仿佛置身在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中不知所措: “怎么,我……是rou身,刚才部还在心境中修行吗,怎么忽然回到了rou身出现在这里!” 一道高耸入云端的金色大门赫然置身眼前,镌刻在门上的上古大字书写出灵动的意境: “悠幽一方界!” 默默读出五个上古大字,所谓迷雾谷最大的秘密恐怕就是这“悠幽一方界” 异彩斑斓的彩色云缭绕寰宇笼罩天地,除了这堵梗竖在自己面前的金色大门奇炫无比之外,异彩云雾内外一片虚空,脚下踩的不是土地,类似于华彩池,色彩千变万化充满灵动的气息,似有生命一般的精灵。 而天空也没有感官上的昼夜,似乎自己并不是用眼睛在观察,而是特殊的精神视角,难道说自己陷入了某种阵法之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