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为后_第八十章 说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章 说书 (第1/2页)

    “嗯?那朕可要考考你,除了首篇之外,你再背一首我听听?””奴才想一想……开篇为,中由以为首,既然皇上指明奴才不能取其首,那奴才就背的最后一首吧。”

    玄烨迷了眼,忍不住拿起赫舍里面前的书翻阅起来的最后一首?你等等……?好,你背,朕听着!”

    “麒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赫舍里的视线落在灯盏上,一字一句地背诵着,中不乏关雎之唱,但也不缺像这样赞美少年公子的。眼前不就有一只龙子小麒麟么。只是这只小麒麟啊!不知道是因为太小,还是故意不肯面对现实,总这么装在幼童的模式里,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系统才能更新换代。

    玄烨听完,把书往桌子上一拍:“嗯!你不用读了,读吧,师傅说集思想之精华呢!”“皇上,先生正教到,明儿该讲了吧?”赫舍里反问了一句。

    “朕已经一连好几天请假了,明儿没准是先温故。”玄烨低头:“好长一大篇,朕都不知道从哪儿看起!”

    “殷商,并不是一开始就叫殷商。从契受封商地,到成汤灭夏。再到盘庚迁殷,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商从立到盛的过程。

    而盘庚迁殷之后,因为地方好了,土地水利交通各方面都比原来的都城好,因此,新国都的老百姓大力发展农桑,渐渐地富裕了起来。

    老百姓富裕了。作为顶级阶层的大王和贵族们更是富得冒油。居安不思危,殷商的统治阶级渐渐失去了原来彪悍善战的民风,变得昏聩懦弱,王的心思也从励精图治转到了横征暴敛上。大臣们见大王如此,基本上也都逢迎上意,只有极少数大臣依然坚持自己的风骨。因此。殷商在盘庚之后几度起落,经历了衰退和中兴,其中有一对著名的j君臣……”

    说到这里,赫舍里猛然住嘴,因为她看到小包子正直勾勾地盯着她看:“额,这些都是师傅们讲过的吧?“玄烨兴奋地点头:“讲过讲过,你说的这对有名的君臣,是成汤的长孙太甲。和他的臣子伊尹吧?”

    “皇上记忆超群,正是此二人,伊尹原是成汤的谋士,在成汤起兵灭夏之前,他就曾献计,要成汤去离间夏桀和九夷族的关系,使得夏桀众叛亲离。而成汤却趁机储备物资,一举灭夏,这一段。在殷本纪,和夏本纪中都有记载。

    伊尹此人智谋无双,而且忠心耿耿。太甲初登位时,骄奢yin逸,逆行倒施,导致民怨四起,国将危矣。伊尹果断出手,将太甲囚禁于桐宫。”说到这里,赫舍里又停住了。说着说着,故事已经过了背书的阶段,也过了说书的阶段,直奔百家讲坛了。

    今时不同往日,这里也不是前世自家的家,庆幸自己所说的,都是书上白纸黑字写的,多尔衮的时代焚书坑儒,使得一大批的文化人连同他们的思想一起消失了,正是这种思想的禁锢使得读书人失去了根骨。

    他们的前额剃光了,他们的脊背压弯了,他们因为处境艰难,而向大环境屈服了,正是因为清朝禁言禁教禁海,读书人丢弃了人文精神中最尖端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名字叫做“革新”

    眼下正是“三禁”的第一禁“禁言”的鼎盛时期,江南文人已经大规模萎缩变质了,康熙二年了,江南三案随着金圣叹的流放,郑成功的病亡而落下帷幕。

    现在的清朝像手术做过头的病人各种虚弱。不过眼下还没有爆发后遗症,一切还看上去很平和,可这平和又能平和多久?赫舍里自己知道,没多久了。

    因此,她才会有意无意地用史实来评估玄烨的成熟度,心态,和价值观。然而,她很失望,这个孩子没有帝王心,甚至连普通上位者的心思和眼光都没有。她先背是为了拍他马屁,他没听出来。反而嫉妒她书念得比他好。他只知道是的精装版。却不知道孟轲的眼界比孔子宽不是一个级别。

    古人都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篇只说了两个字“修身”最多读者能从修身上领悟到齐家之法。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