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9章 无声的战场 (第2/2页)
如今不是被误会了?还不从实告知百官?” 萧铭瑄笑道:“遵旨。” 萧铭瑄微微侧身,朗声道:“父亲病故,我身有公务,未能及时赶回,是为此生遗憾。可父亲临去前,留下手书,言道今生憾事,是不曾去过巴蜀,希望我能代他而行。此事早已禀报陛下,陛下见过手书,便同意我赶着孝期内,替父亲完成夙愿。当时陛下说要下道圣旨,只是我实在不愿因着私事劳师动众,如今想来是欠了思量。” 君臣二人一唱一和,让明皇着实高兴。他掩须笑道:“各位爱卿都误会了,阿铭这孩子是替阿远完成夙愿,得了朕的口谕,允他带着幼玮一起出京的。” 明皇说罢却转了口风,虎目瞪着,“但昨日幼玮跟朕说,你们从河南道回来,景象凄惨,让她噩梦做了月余。朕问你,河南道究竟情况如何?” 李迅心下一凉,这才明白着了萧铭瑄的道。那杨国明做得那些好事,只怕是瞒不住。耳中果然听萧铭瑄道:“启禀陛下,臣有本奏,为的也是河南道的黎民百姓。” “臣从水路转陆路,一路到达临淄博山郡王府。臣与郡王殿下自幼相交,兕子和郡王兄妹情深,自然是要去看望的。然而宴席间殿下沉闷饮酒,微臣几经询问,才得知殿下是因着去年水灾一事。殿下说完,臣犹不信,谁知一路回来,才知殿下所言半分不假。” “陛下,臣参河南道汴州节度使杨国明,私吞银钱,延误工期。更在大灾之后,克扣百姓救命粮,致使汴州民变。杨国明以精兵镇压屠杀,汴州附近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更谎报疫情,哄骗陛下。郡王几经上奏,都没见回音,想必是被克扣下了奏折,不能直达上听。” 萧铭瑄从袖口中取出厚厚的奏折,双手递上,朗声道:“兕子噩梦连连,乃是因着我大唐如今盛世,汴州去长安亦不算远,竟然出现如此祸端。若以此粉饰太平,何以面对天下?她一个女子都有此等见识,臣乃大唐国公,亦不敢在后。” 卢有邻小跑着呈上奏折,明皇板着脸一页页看过。他昨日既然起疑,先问的便是不良帅袁玄洪。彻查河南道的密旨也连夜发出,让明皇稍微放心。 “国公乃武将,何时管起吏治民生?何况先前太子殿下质疑,御史台和吏部也派遣官员前往汴州查明真相,不过是刁民谎言。”上官元道:“忠国公年少,眼里见不得这些腌臜事,一时蒙蔽也是情有可原。但也别再因此事烦恼陛下了。” “我既为大唐臣子,便应为陛下耳目,探查天下。”萧铭瑄斜眼看了看上官元,“萧铭瑄只认眼前所见、耳中所听。若民相民声乃腌臜之事,不知丞相要来何用?” 萧铭瑄刻意和他打嘴仗,不多时明皇已然看罢奏折。他啪一声合上,“萧铭瑄,你所言之证据,在哪里?” 萧铭瑄躬身,“汴州百姓被屠戮后,存活的虽然不多,但仔细去找,亦不是难事。臣一路回来,寻了七八个侥幸活下来的灾民,俱都好生带回长安,在忠国公府里安置。” “他们其中有位大婶,一家老少爷们都死于此,很想跟陛下这儿喊冤。”萧铭瑄想起来,也是一阵难过,不由等了等,才续道:“陛下若不信,传旨立时召来,一问便知。” 明皇抚着额头,看来杨国明,是保不住了。既然不良人里出了问题,李幼玮的话却不由他不信。 他正叹息间,李迅察言观色,已然知晓此事无法挽回,当先道:“启禀父皇,儿臣信得过meimei和忠国公。应拿下御史台左轻欢和吏部穆颜治罪!若非他二人不察,怎会耽搁到此间?也不会冤屈了太子哥哥!还有汴州杨国明,道貌岸然,着实可憎。儿臣亦请父皇降罪,此等骇人听闻一事,儿臣总掌吏部,竟然一点风声都无,太子哥哥知晓,儿臣竟然不知,着实惭愧。请父皇卸了儿臣吏部尚书一职,方才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 李迅言语诚恳,半点不推卸,却也点了明皇,有人为太子通风报讯。 底下的官员随着他跪下,上官元道:“陛下,淮王一心为国,淮王一时不察,还请陛下恕罪。” 冷眼旁观,此等争权逐利,当真无趣。这里的争斗已然不是他所挂怀,萧铭瑄神游物外,只等明皇下旨。 果不出所料,明皇先免去太子李佑圈禁,再扣了李迅一年俸禄,但吏部尚书的职务还是在他身上。 而杨国明自然是会被押解入京,好生审问定罪,这却不是他该管的事情了。 “萧铭瑄,阿远的夙愿既了,而后好生在家守孝,以免引起误会,你可记下?”明皇看着萧铭瑄,当着群臣之面,以这种方式彰显恩宠。 “是,微臣遵旨。”萧铭瑄低头,不再言语。这一仗打的,比夺下于阗都要劳心劳力。但只要能为汴州那些枉死的百姓讨个公道,于心已安。 “宣帝三十三年八月十四,忠国公萧铭瑄直言汴州节度使杨国明贪墨。陛下震怒,下旨彻查,民怨乃止。宣帝末年满朝佞臣,忠国公解民于危难,是为清流。” ——《唐书:萧铭瑄列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