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不盖主_第121章 内忧外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1章 内忧外患 (第2/2页)

安西总吏土蕃总吏,想来过些时日应有消息。但如今却不是咱们该着急的时候,请诸位稍安勿躁。”

    萧铭瑄只觉得头痛欲裂,勉力支撑着,“杨大人也说了,韦国公亲自坐镇龟兹,大约等六位抵达,亦会返回。”

    “是,韦国公前日已经送信,言道西域诸国不得已几乎尽皆臣服于丛苍。这几月来丛苍大肆掠夺,民怨沸腾。是近些时日才略有收敛,正在调兵遣将,意欲重新染指龟兹。”

    杨季盛掐着自己的三丛胡子,继续说道,“韦国公不过两万兵力,当初能偷袭保住龟兹已属不易,正迫切待援。如今得六王殿下援助,应当可解燃眉之急。”

    萧铭瑄看了看神色各异的将领们,他们中大多数也是参加过八年前那场征西之战的。

    “保点打援,摸清西域情况,联络诸国王室,等待后军到达。吾愿与诸位齐心,匡扶我大唐江山。”

    这几句便是这一路萧铭瑄想出来的办法。但除了后军,怎么打,怎么摸,怎么联络,如今一筹莫展呐!

    宣帝三十四年十一月初六,紫宸殿内举行登基大典。博山郡王李怀成为大唐帝国新的主人,宣布次年改元至诚,史称昭帝。

    而宣帝盛世的缔造者明皇,则自此幽居麟德殿,不肯踏出宫外一步。

    长安城暗流汹涌。昔日淮王党羽过多,尤其以益州节度使金全为最。若此人再举叛旗,大唐将陷入内乱外忧之中。

    不良人因着不良帅袁玄洪的失踪,使得大唐丧失了最为机敏的耳朵。李幼玮无奈之下,只得冒着暴露萧氏钉子的风险,将新送回的消息源源不断送入宫中。

    金全已经开始陈兵,若蜀南道脱离大唐成为国中之国,自此西北西南将陷入困乏之中。一众臣子一筹莫展,李怀也几宿几宿睡不着觉,为着自己登基后头等烦心事,几乎急得要跳脚。

    便在此时,唐飞彦带着一个人敲响了雍和宫的大门。李幼玮这些日子一直在麟德殿陪伴明皇,帮着李怀处理政务,侍卫不敢耽搁,忙去请了尚锦莜出面。

    外书房中还是安静的。那位侯弗在风波平息后,已经成为新的太史令。

    尚锦莜吩咐尚衍上茶,对唐飞彦道:“唐侍郎不必拘谨,阿铭是常提起你的。”

    这位女子举手投足间都是唐飞彦从未见过的成熟风韵,却自带一股难能的书卷气息,偏生还有些爽朗。

    唐飞彦忽而想起,这位便是上官宏的长女,忙道:“姑娘客气了。”

    又说些闲话,尚锦莜看了眼一旁坐着的一位年轻公子,“这位是?”

    唐飞彦拉了一把锦衣的公子,笑道:“尚姑娘,我是为姑娘解燃眉之急的。”

    跟着唐飞彦前来的,便是金安仁。这探花郎自入翰林院后,倒是不再和李迅过从甚密,专心于修书一徒。及至李迅叛乱,金安仁才心慌意乱。

    父亲自然一直是支持李迅的,这在整个蜀南道几乎不是秘闻。但李迅既然兵败被杀,长安城多年经营也几乎被连根拔起,金全的处境便岌岌可危。

    金安仁不过有些目高于顶,但对父亲的做法是不甚认同的。当此关头,他不得不告病在家,思索良久。

    他天资聪颖,五岁识字七岁吟诗,科举之途也毫无阻碍,轻轻松松拔得探花,说得上一句少年得意。但每每想起另一个人,金安仁但觉务必嫉妒。

    是的,他嫉妒萧铭瑄。

    嫉妒他的出身更甚于己,亦嫉妒此人小小年纪便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如今更是兵发敦煌,成为帝国新的中流砥柱。

    一片溢美之词中,金安仁想起自己父亲的苟且,想起过往二十余年,探花郎似乎便成了笑话。

    萧铭瑄那样一个莽夫都能站出来力挽狂澜,凭甚我金越苦读圣贤书,却不能建功立业?

    痛定思痛之后,金安仁脑海一片清明,当先寻了曾经有几分交情的唐飞彦,说明自己的立场和来意。

    唐飞彦不敢大意,决议先来雍和宫商议。便有了方才的事。

    “翰林愿返回益州劝阻金全?”尚锦莜心下估摸着此人的诚意,言语间却带着质疑,“请翰林恕我直言,你没被治罪已属陛下开恩。此举难道不是你意图脱身的计谋?”

    金安仁满面赤红,语句都不通顺了:“这位姑娘血口喷人!”

    唐飞彦心知尚锦莜这是在刺金安仁,忙打圆场道:“金兄若是要逃早该走了,又何必拖到此时?若能不动刀兵平息祸乱,尚姑娘难道不动心么?”

    金安仁冷了脸,“这位姑娘,我不知你和国公夫人是何等关系,但此事我别无私心。我愿意去劝爹爹,说句不该说的,淮王已死,若陛下不逼迫,爹爹也是不愿反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