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5章 内忧解 (第2/2页)
安静下来,“朕知道你们都在意些什么。当初朕就藩临淄,父皇不放心朕孤身前行,又知朕和忠国公相交莫逆,便允了忠国公在府里选取机灵懂事的侍女仆从跟随。” “朕心悦她,就跟父皇当初在江南对母后一见倾心一样。朕的长子便是在博山出生,已经有半岁了。” 李怀侃侃而谈,笑道:“什么选妃选后的,朕不想再听。立后是朕的家务事,给朕的儿子封王,也是如此。” “如今要紧的是等蜀南道的回音,诸位爱卿们,还是多将心思放在正事上吧。 至诚元年二月十一,益州节度使金全卸任,领旨受封世袭舒意侯。 三月初,金全举家迁入长安。益州节度使暂缺,后由范延嗣接任。 四月末,金全抵达长安。李怀手书敕造舒意侯府匾额,颁丹书铁券。 蜀南危机顿解,五万蜀南子弟兵划入平西军,开赴敦煌。 户部尚书铁晋曾上书,募兵需考虑军饷,国库能承担的极限不过是二十万大军。但看李怀这架势,不卯足三十万不罢休。 李怀当朝表示,户部只需承担五成军饷,剩下五成则有内库承担。 这话才让满朝文武安心,都只道宣帝盛世,明皇积攒下的家当真是充裕。实则开扬末年,宫中多奢侈yin靡,早年积攒下的银钱败得差不多。 这日李幼玮没有进宫,而是留在雍和宫中。 陪着懵懵懂懂的李栋李棠兄妹玩闹了会儿,让碧雪带着他们回去休息,她才抖擞精神,去了国公府的后院。 正当李怀李幼玮为国库一筹莫展之际,江南赵氏打破了上代人立下的规矩,秘密来到长安,敲响了雍和宫的大门。 赵虞虽碍于祖训,不得如仕,却一直留意着大唐的变化。他敏锐觉察出宣帝末年虚假繁荣的景象,当初专程去见李怀,便是想打探明白,萧铭瑄和他身后的萧氏究竟是否绝对忠诚。 而后土蕃入侵的消息传来,亏得这半年赵虞已经着手变现,于是几百年的积累,便通过萧氏商行,源源不断汇入内库,扭转如今步履维艰的局面。 赵虞正在那里等着李幼玮。 他在长安逗留月余,除了搭理好银钱上的事务,便是想看看自家妹子的一双儿女。 “舅伯。”李幼玮规规矩矩行了礼,知晓他最在意这些,而后却恢复本性,挽着赵虞的手臂道:“哎呀,小孩子看着可爱,调皮起来真让人为难。” “将来你二人有了孩子,你就不这么想了。”赵虞拿这个外甥女没办法,只能由着她。 “说起来,舅伯这般,就不怕将来赵氏入不敷出,毁掉百年大家么?”李幼玮侧着脑袋,有些好奇。 “一家而已,和万万家相比,何足道哉?”赵虞抖着山羊胡子,转了话题,道:“我在长安盘桓日久,你表嫂按着时日,四五月份也就要生,我还得赶回去。” 李幼玮点了点头,想了想道:“舅伯,我有个不情之请。” 赵虞似乎早有预料,“是那两个孩子的?” 李幼玮默认,“舅舅洞若观火,应该知晓他们的身世。” 那俩孩子是双生子,虽然才不过两岁,已然能看出眉眼间和李幼玮生得极像。 赵虞第一次得见,就心知肚明他们是李佑嫡生三子女中的那对儿双生儿。 “哎,你思虑得也对。他二人身世毕竟太敏感,早些离开长安,才是稳妥的。”赵虞想了想,问道:“陛下知道么?” 李幼玮摇摇头,“只有你我,阿瑄和几个相关的知晓内情。外人根本不知道他二人的存在。” “舅伯,待后军齐备,我便要去安西的,总不能带着他们?想来想去,也只有您那里我能放心。”李幼玮算了算时日,“舅伯您学贯古今,也能好生教教他们。” 赵虞点了下李幼玮的鼻端,“行,舅伯应下了。只是此事须得好生定下,你既然存着将他们身世永远遮掩过去的打算,便不能不给他们改姓易名。好在他们还小,应当也记不住事儿。你且说说,改什么名字?” 李幼玮拧着眉头,“这般麻烦啊,嗯……阿瑄字明己,就姓明吧。至于名字,还是舅伯来想,我才不要费这脑子。” 赵虞无奈摇头,在心下细细思量许久,才道:“依我看,棠儿就不必改了。皇室礼制,她的闺名只有宗牒和亲近之人才知晓,栋儿却得改改。” “舅伯说得在理,那改什么好?” “不若取栎。从木,亦希望他一生康乐。”赵虞越想越觉得恰当,笑着看过李幼玮。 “明棠明栎?明棠明栎……”李幼玮自己念叨了几句,展颜道:“就这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