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女教皇_第231章 成为国家决策建议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1章 成为国家决策建议者? (第1/2页)

    不得不说,对比与成秋屏的影迷,她的书迷同样是庞大的一个群体,两个群体有不少的交集,但也存在仅仅喜欢观看电影而对书籍阅读不感兴趣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成秋屏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做是她对于自己的电影作品的一个补充。当学作品,只是从诞生的时间和背景而言,成秋屏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在对电影作品做阐释、进行背景铺垫。而这也就导致了一种特别的情况,在电影相关背景的书籍上市之后,大部分身兼书迷和影迷两重身份的人会选择回到电影院再看一遍电影,并且借从书中知道的种种信息来深刻理解这部电影中的一些之前未曾被他们感受到的意蕴。

    而许多影迷,正是因为发现书迷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因为书籍补充而更甚于他们,才逐渐成为了成秋屏的书迷。而这些书籍的出版同样延长了成秋屏每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间和热度。甚至于,真正的精品影评,往往诞生在这些书籍出版数个月,被人们融会贯通理解到里面意思并且代入电影进行思考之后。

    但相比于之前成秋屏几部电影的这种模式,所引发的潮流在后世必定会给大夏国烙下深刻的印记。

    无他,就像成秋屏自己拍摄电影,她从来就没有少拍摄战争,即使她心里知道作为一个女性的弱点就是无法直视真正残忍的战争。她拍过安史之乱,令人叹息,却多的是描绘一个人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政治理想;她拍过宋金之战,热血沸腾,却更多的是在展现一种强烈的情感并以此感染他人;她拍过三国演义,豪情万丈。却多的是文艺化之后的智慧和武力的交锋。那些年代太久远的东西并不是不触动人心,只是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战争的极度残酷和对被战争破坏的国家的苦痛。

    但是不同。成秋屏未曾经历那一场战争,但是对于她来说,那一场战争太近了,近到她有那么深刻的切肤之痛,所以在这一步电影中的战争显得那么真切而令人几乎无法直视。同样无法直视的还有那些若有若无展现出来的像是真实一样的民国。这不仅仅体现在这部电影中,更体现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民国的书籍中。

    成秋屏的写作一向是“以人为本”的,也就是说,选取某几个人物作为主人公,然后描绘他们的命运历程。她的写作通常并不会刻意展现一个社会如何如何,但是其中总免不了透露出一些信息。

    另一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地球民国时期的这段历史和如今的大夏国不靠边。但是他们在文化,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上有着太多的类似。而这就意味着实际上在民国发生的很多事,同样是会发生在大夏国的。而成秋屏实际上掌握着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书中也有展现。

    所以,一不小心透露出去的关于周旋的故事又是一个悲剧的消息在另一个消息引起的轩然大波中甚至没能引起多大的涟漪。所有人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另一件事上——成秋屏以电影导演和作家的身份,在她十六岁这一年接到了最高议会的委任,成为了最高议会国家事务研究处的客座专家。

    这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就像是后世的华夏,什么东西戴个国字帽子就瞬间牛气哄哄一样。由于审核的极度严格和高要求。大夏国的学者一生的希望也不过是期望自己能够得到一个院士的名号,而还在院士之上的,就是这样。得到最高议会的认可,直接参与到国家事务中,由他们的建议来确定一个国家的决策!

    当然,需要注意到的一点在于,无论是大夏还是华夏。同样都有着老成谋国的传统,大部分的提供建议的专家们都是各行各业老资格的人物。或者换一句话说,就是年纪轻的也几大十岁了。如今再看看成秋屏的这个年纪,岂不是让所有人眼珠子都要从眼眶里掉出来?再看看成秋屏的身份,以往也不是没有一些并没有院士身份但是才能过人的人进入国家事务研究处,但是人家好歹也是相关什么经济政治研究方面的人才吧?不少字成秋屏的身份却是电影导演!?现在整个大夏社会虽然比较认可电影的地位,但是电影导演进入这样一个机构,多多少少会让人感到无比诧异。

    事实上,这样的影响并非停留在大夏国内,作为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