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六节 (第1/2页)
边上的金嬷嬷、崔嬷嬷、胡嬷嬷都吃了一惊,白嬷嬷立即守在了门口,还好今日大雨,又有雷鸣,不然,这些话还不让外面的人听了去。 贾瑾继续道:“如今的金价是一两金子兑换二十三两银子,而到了年末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忙着过年打首饰,那时候的金价基本在二十七两左右。金子的使用范围比不上银两和铜钱,所以自然就没有倒卖银两铜钱那么暴利。而且使用银两和铜钱的大多是平民百姓,占国家人口的九成有余,当今规定,市面上的买卖,十两以下不收火耗,其实是朝廷用国家财政补贴天下百姓的德政,不过大多数的百姓目不识丁,一年也就交税的时候用到银两,所以这项德政也成了那些商人牟利的手段。” 贾瑾摇着手里的扇子,见黛玉听得认真,脸上也有了些许笑意,微微勾起嘴角,道:“这事情就是如此。东西用得人越多,转手的次数越多,被使用的范围越广,精明的商人就越能从里面得到银钱。最好的例子就是土地、粮食和盐。如果土地不金贵,那么就没有改朝换代一事了,不过,天下之土莫非王土,天下之滨莫非王滨,虽然我们能买卖土地经营土地,但是这天下却是皇家的天下,不是可以肆意妄为的。只要有土地就能有粮食,百姓人家若是肯干,又没有什么天灾人祸的,总能打上一年的口粮、添上几件衣裳。因为粮食易得,若是要经营粮食买卖,里面需要的银钱可是不少的,还有粮食不易保存,折损起来也多,就拿京里来说吧,因为京郊不产稻米,每年都是从南面进得米粮,所以一等白米的价钱是十文一斤,而京畿附近出产的麦子却只要六文左右,像高粱之类的还要便宜,而在南面同样的白米却只要五文钱,而白面却是十一文,所以经营粮食的商人不是家大业大就是背景深厚手段通天之辈。 “最后就是盐了。盐只要不过了水,哪怕就是放上百年也不会坏,加上轻巧,价钱又不便宜,所以这盐商从来是大财主。如今的盐价是四十二文钱一斤,值上四斤有余的白米了。就是再普通的人家,两个月下来,一户也要用一斤的盐。这中间的盐价若有个什么变动,meimei试想,若是meimei手里有十文钱,给一文别人是极容易的,若是天下的人,每十文钱有一文到了meimei的手里,岂不是平白多了四万两银子。好比普通人家一年买六次盐,哪怕一斤盐中盐商们只能得四文钱,那一年下来就是多少?本朝盐税极重,几乎达到了五成,因此,很多盐商就走私盐,明明开的是三千的盐引,而船上走的却是六千,甚至更多,这些盐商们拿着国家的财富中饱私囊,一年下来不少于数十万两的银子,这些都是违法的收入呢。” “这么多?所以那些商人才不停地送钱给父亲,而父亲的政敌才不停地找我父亲的麻烦?”黛玉捂住了嘴,张大了眼珠子,几乎掉下泪来。 贾瑾看着黛玉,脸上透着欣慰也有无奈:“这是明面上的数字,实际上可能比这个多得多,有可能是两倍,也可能是十倍。不然,就不会有盐政乃是天下第一肥缺这样的说法了。粮食涨价了,只要不是大规模的灾荒,平民百姓都会计较一番,吃不起白米,就吃面,买不起面就吃高粱,实在不行就去挖野菜,如今又添了甘薯作口粮,忍上几日,总会熬过去的。而盐却不同,盐只有两种,一种是山盐,大多来自自贡;一种是海盐,扬州就是最大的产盐区。自贡自不必说,山路崎岖,运输不易,所以本朝用的大多是海盐。在只此一家又没有其他的替代品的情况下,百姓们就只能忍受着盐商的盘剥,而朝廷一再加重盐税也无济于事。” 几位嬷嬷坐正了细听生怕漏了一字半句的,而黛玉已经是开始发呆了,就连贾瑾问她有没有听懂都不知道,直到贾瑾又推了推她,才迷迷糊糊地说了声:“jiejie,我完全不懂,不过我都记下了。” 贾瑾笑笑,道:“jiejie我说的都是最粗浅的,meimei以后慢慢地琢磨着就是。meimei只要知道一样,本朝模仿前宋,爵、官、职,三者是分开的,俸禄也不一样,像我父亲身上原本就有的一等将军就是个爵位,而二叔身上的员外郎则是官位,一年也就二三百银子,可是如今我父亲身上光爵位就有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