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周天下_浅论董仲颖凉州武人集团与关东士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浅论董仲颖凉州武人集团与关东士族 (第1/2页)

    读者诸君:吾非历史系专业人士,只是兴趣使然也。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可轻喷。

    众所周知自光武皇帝刘秀中兴以来,特别是明、章二帝后,东汉政治结构主要靠外戚、士族、宦官构成,这三股势力中外戚与宦官是依附于皇权的,虽然当时外戚亦有废立之事,但是从当时的法理上无阻力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外戚与宦官是依附于皇权的,因为皇帝想要巩固皇权,归其本质就是君权与相权的争夺。而东汉不置丞相,设三公(司空司徒太尉)以分相权,乃至追溯汉武时期,武帝为对付相权,亦有“内朝,外朝”故事。发展到汉灵帝时期,除了上述之外,真正处理政事的是尚书台。

    汉灵帝之所以设置鸿都门学与西园军,本质还是为了巩固皇权,要从士族手里夺回军权和士族掌控的太学的知识舆论权。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又借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士族为什么那么强大?士族,因为他们掌控了知识和当时的社会舆论。从政治和经济这两个角度来说就是:

    政治角度: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角度: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董卓心中暗恨:“吾虽非士人,可亦有大功於国家,设若无吾等武人为国家久镇边关,击贼讨逆,击黄巾、征边章,出生入死,浴血百战,那些叛贼、羌胡早不知烧杀内地中原多少次了!你们这些士人却看不起我!没有我,尔等竖儒还能安居州郡、显贵朝中么?说老子叛逆犯上?撺掇何进诛杀天子近臣、致使何进身死的是谁?带兵血洗北宫、吓得天子出逃的又是谁?老子自入京后,百般小心、刻意容让,老子帐下的诸将,老子亲信的人,老子一个都没有给他们显职,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封拜你们这些竖儒,礼敬你们这些空有虚名、无有安边定国之能的所谓名士,可你们是怎么回报我的?老子抓个袁绍,命令却竟都出不了洛阳城,你们都阳奉阴违!老子升着你们的官,你们却在州郡私自募兵,意图造老子的反!可恨可恨!”

    当时的情况就是汉少帝刘辩可归为皇权代表;何进是外戚势力代表;张然,赵忠是宦官势力代表。袁绍是士族势力代表;而董卓是凉州武人代表。

    武人集团:在对边境少数民族战争和镇压农民反抗的斗争当中,崛起了一批武人,如张奂、段颎、皇甫嵩、董卓等。武人凭着浴血奋战才做到了一定官职,但他们因为出身不是士林,不被朝中士大夫真心接纳,彷徨而找不到出路。像投靠宦官的段颎,虽做到了太尉的高官,却因助纣为虐,协助宦官缉捕党人而被士人唾骂,最终被士人奏请皇帝诛杀。像忠心为国的皇甫嵩,却是国家有难则用之,战乱一过则遣之,完全是朝廷利用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武人集团不得不寻找其它实现自己价值的出路,董卓就是典型代表。他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一切为了自己私人武装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永保荣华富贵。这种带有割据性质的武人集团,无时不在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利益。

    所以说后来讨伐董卓的矫诏说董卓叛逆犯上?董卓心里冷笑撺掇何进诛杀天子近臣、致使何进身死的是谁?带兵血洗北宫、吓得天子出逃的又是谁?

    袁绍带兵血洗北宫、吓得天子出逃的其实也是忤逆以上犯上。袁绍、袁术此前兵击北宫,令使天子在宦官们的挟持下被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