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零三章 有女百家求 (第3/3页)
,这上门了就得提个心眼了。” 回到屋子,春兰也没问什么。吕氏本不打算说什么,不过夏竹可不管,这说亲总得大姐自个儿喜欢的类型吧。 “大姐,你喜欢咋样的啊。刚刚那是媒婆,怕是你也晓得的吧?” 春兰白了一眼夏竹,倒是一点儿都不害羞。“姥姥和娘会帮我看着的,我又不晓得什么好不好的。” 夏竹扶额,“大姐,我是说你喜欢怎么样子的,斯文点儿的,强壮点儿的,识字的,种田的,开铺子的,还有家里人怎么样的?” “你一个小丫头问这么多做啥,以后等你要找夫婿了,你再好好思量,我这会儿啥都没感觉,姥姥和娘觉得好就行了。”无欲无求了。 吕氏满意地点点头,对春兰的说辞很是满意。背着吕氏,夏竹缠着春兰又问了好多次,春兰还是一样的回答。 夏竹后知后觉地发觉,这春兰还没有开窍! “大海家的,在吗?”院子口又传来一阵叫唤声。 “咱家今儿个怎么这么有人来啊?”夏竹忍不住嘟囔。 吕氏看了眼夏竹,起身去开门去了。“来了,来了……” “唉哟,是杏儿她娘啊,快屋里坐会儿……”吕氏请着人进堂屋坐会儿,夏竹很苦逼地又去端茶送水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原本春兰的活儿,现在都是夏竹在做了。 杏儿她娘刚一落座,就直接说了来意。“想必你们也晓得了,这杏儿回娘家了,我这不来买点儿鸡蛋。我知道你家的鸡蛋一向紧俏,这不我这做娘的,杏儿好不容易有了身子,能否先卖我点儿?” “我道是什么事儿呢,这点小事儿,难道一个村子,我还能不应?要多少个鸡蛋?”吕氏笑吟吟地问道。 “五十只吧,我家里也有些鸡蛋,但是听说你家的鸡蛋又大又补,只适合有了身子的,坐月子的……等过些天,杏儿要回镇上了,我再来买点儿,你可得再给我留个一百个啊。”杏儿她娘笑意满满,这要做姥姥的人就是不一样。 夏竹可以听说,这杏儿她娘可是挥得了扫帚,喊得了老娘的人。要不,一个寡妇,怎撑得起一个家。这杏儿还能嫁到镇上,吃香喝辣,杏儿她娘绝不简单。 吕氏招呼春兰去鸡舍那儿,跟土生他媳妇说一声。 “你倒是好福气啊,这杏儿嫁到镇上,听说她相公对他可疼了,啥事儿都依着杏儿,两个儿女也是个听话懂事的。你算是熬出头了啊。”吕氏感慨着,直觉得杏儿她娘人不赖。 要是被夏竹知道吕氏的想法,准忍不住说,在吕氏的眼里心里,就没有个真正坏的。 “嗯,我这都是托了杏儿的福,熬出头了。你现在也不差啊,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里人不知道有多少红了眼呢。”杏儿她娘随意地说着,看着吕氏有些呆愣地模样,继续说着,再接再厉。 “你们怕是住在村尾,离得远,只晓的事儿少,这村子里,不少人眼热着的,不过咱村子里都是良善的多,晓得你们一家子不容易,大多都替你们高兴的。” 春兰提着篮子进来,吕氏接过,“喏,这是你要的鸡蛋,多贴了十个,算是我这做婶子给杏儿补补身子的。你可别推辞,我要不高兴的,再说了,就那么几个鸡蛋,不值当什么!” “这哪儿好意思,这到你这儿买鸡蛋,还劳你破费,送那么多的鸡蛋……”杏儿她娘有些不好意思,推拒着不肯接篮子。 吕氏装作不满道:“这有啥破费不破费的,都是自家的东西,再推这鸡蛋可要破了,再说了,我又不是给你的,是给杏儿那丫头的。” 接过篮子,杏儿她娘没想到吕氏这般热情。“大妹子,说句不当的话儿,早点儿给春兰说门人家,你可别不当一回事儿,记着点心里。” 吕氏送了人出去,手捏在围栏上,咬牙切齿。“这都两年了,看来是还没放弃呢,痴人做梦!” 团团坐,吃饭饭! “你们几个放在我这儿的银子,我都还给你们。一人就算四百两了,这是银票……”吕氏将早已准备好的银子放在桌上。 晓晨刚刚想说话,吕氏就开口说道:“乖孩子,在咱家也几年了,娘也是当你跟文佑他们一样的,爹娘老了,你也得替我们送终的,这银子你也有份儿,这活儿可没少干。” “今儿个,有媒婆来给你们大姐说亲了,不太满意就回了。这你们的银子,都是归你们的,这买田买铺子买宅子都行,娘这儿的银子只管日常开销了。”吕氏说得很明白,这以后嫁娶,她都不管了,这陪嫁或者分家以后的家业,都不再管了。 “你们也不用急着回我,你们几个商量商量,特别你大姐的那份儿,我想着给她买田去了,不管嫁到怎么样的人家,这有田总归饿不到。”吕氏没问过春兰,自顾地给春兰决定了。 春兰倒是没心没肺,“娘,你看着办就行。这铺子我又不会经营,就算再镇上买了宅子也没用,指不定嫁到哪儿呢。还是买田最好了。” 夏竹一直盯着吕氏,两年了,吕氏从没说过要怎么花,甚至至今,一家子九口人仍是挤在三间屋子里,唯一不同的是文佑跑去跟晓晨一间屋子了,邱爷爷自个儿一张chuang板。 这怕是受了什么刺激了吧?要说今儿个确实事儿挺多的。 没想到,这么两年来,她家家底也是颇厚了,要是村里人晓得了,怕是给春兰提亲的,就要挤破门栏了吧? 唐大海看着吕氏一反常态,倒也没说什么,这银子总归是要放着置办些田地啥的。这家事儿,唐大海一向甚少管,如果有啥事儿,吕氏夜里也会唠叨的。 只是,方氏却是狐疑地看着吕氏,方氏倒是没想到这么才两年,这家底倒是颇丰了。想想也是,都是卖的稀罕货,再说,一家子平日又是省惯了的,也没啥花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