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三章 无题 (第3/4页)
找的人是?”萧守仁想起来刚才的话题。 “他叫杜如晦。比我小上几岁,他祖父杜果官至工部尚书,父亲也是昌州长史,不过他因为有才,不为圣上赏识,只做了个候补官员。那时和我相若不得志。也就在那时相识。后来我补个书记,他补个滏阳尉。倒是难兄难弟。主公,你别看他官小,可若论才能,他远胜于我。” 魏征对萧守仁的称呼已经发生了变化,刚才是将军将军的称呼,可是现在已经成主公了,不愧是人精。 萧守仁对魏征的说法很相信,他素来知道杨广妒才,尤其是学文好的人,薛道衡不就个很好的例子吗。 萧守仁压住心中额惊讶,微笑着对魏征说道:“魏先生对此人如此推崇,想必定是不凡,这次不能寻见吗,当真是可惜。 “一次不成,便再找第二次,总能把他找到的。”魏征倒是不丧气。 萧守仁笑了笑,他知道魏征是个牛鼻子脾气,他既然这么说了,那么杜如晦就真的是难逃魏征的魔掌了。 “好了,先不说杜如晦了,还是说说机会吧。”萧守仁对这个比较关心,在场的众人谁又不关心呢? 魏征笑了笑,当他得知现在的形势之后心中已经是有了计较。 “不知道将军觉得这机会应该如何把握?”魏征对萧守仁笑着问道。 萧守仁楞了一下,他没想到魏征会考自己,他也知道,魏征这是要看看自己除了打仗的本事之外其他本事怎么样,比如说,大局观。 萧守仁皱起了眉头,这个回答很关键,一个回答不好也许魏征就会觉得自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一个回答不好也许就让魏征看低了,一定的想一个好点的回答才好。 想着想着萧守仁便在厅中慢慢地踱着步子,一步,两步,三步,四步,五步。 第六步的脚刚抬起来,还没有落下去,萧守仁的脸上便已经是有了笑容。 看到萧守仁脸上的笑容之后魏征便是知道萧守仁肯定是已经想到回答了。 “魏先生,我觉得要抓住这机会只有九个字。” 魏征看着萧守仁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他心中也是没什么底气,他倒是想看看萧守仁说的这九个字到底是什么。 不仅仅是魏征很好奇,就是杜伏威等人也是在看着萧守仁,也想听听看萧守仁的九字口诀是什么。 看看是哪九个字可以夺得天下。 “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萧守仁笑着把刘伯温送给朱元璋的九个字慢慢说了出来。 魏征的脸色凝固了一下。 他没想到萧守仁的九个字竟然是这九个字! 这九个字和魏征的想法是不谋而合! 只是萧守仁这九个字更简洁明了,更加的主题清晰,更加的着重重点! “高!妙!绝!”魏征听完萧守仁的话之后吐出了三个字,这三个字无一不是对萧守仁的夸奖。 大家听到魏征这三个字的夸奖之后都知道萧守仁的回答肯定是说到魏征的心坎里去了。 “主公,要是这九个字只是主公五步之内就想出来的的话,那简直就是天纵奇才,如果不是的话,那说明主公之志早就在天下了。”魏征感叹地说了一声。 萧守仁傻笑地掩饰了过去,这个问题他还真的是不好回答。 “看来魏先生也是这个想法?”萧守仁问魏征。 魏征点了点头。 “**不离十了。” 萧守仁点了点头,然后有些困惑地说道:“这九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高筑城和缓称王这都好办,难办的便是广积粮了。” 魏征赞许地点了点头。 “都说皇帝不差饿兵,没有粮食那什么都是假的,历史上哪一次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天灾**导致百姓缺粮才爆发的,所以说,粮食很关键。” 萧守仁默许地点了点头,然后接口道:“没错,其实到最后争夺天下比拼的就是粮食了,谁粮食多,谁的人就多,取胜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是如何广积粮我却是半点法子也没有。” 魏征笑了笑,萧守仁如果什么都懂的话还要自己这帮人干嘛? 虽然萧守仁不懂,但是魏征却是懂的。 “其实说到底,粮食还得靠生产,而生产又要靠百姓,百姓需要的是安定以及秩序,只要让百姓安定下来,同时制定合理的秩序,广积粮是水到渠成。”魏征笑着说道。 萧守仁边听边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然后笑着说道:“魏先生说的可能在短时间内确实是不会有什么成效,可是以后如果连年征战,民生疲惫,先生今日所说的定能起奇效。” 萧守仁一针见血,不仅仅把魏征这种说法的弊端委婉地指出来,还顺带着夸了魏征一把。 魏征也是点了点头,他先前还确实是没有想过时间长短的问题。 “魏先生,请继续说下去,刚才说道生产了。”萧守仁见到魏征皱着眉头在思考时效问题,便开口问道。 魏征点了点头,然后继续说道:“如何打仗我不算太懂,可若说如何生产,我还是略窥门径。还请主公择日颁布法令,将黎阳郡周边流亡的百姓召集起来专门从事生产,这些事情可让郡守和手下一帮官员来做,魏某毛遂自荐,请求监行。” “这没有问题,可还是需要细化,不知道魏先生可有更细一步的想法?”萧守仁知道魏征这是在用黎阳城做试验了,也只有黎阳城现在是在萧守仁的控制范围内。 魏征微笑道:“首先的一点就是由主公和郡守号令,为百姓提供土地和耕牛,让他们有从事农业生产之根基。 而收获物则是按照比例由我们和农民分成,这方面关键在于两项决策,一是均田制,一是租庸调制,而租庸调制的基础却是均田制。” 旁边的杜伏威点了点头道:“这种方法如果推广起来极好,当初我父辈就是身受益处,我记得大业七年前。大隋都是这种制度,可后来却少有实施了。” 杜伏威本是农户出身,对于这些并不陌生。魏征点头道:“法令很多都是好的,不断进步,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能不能实施。 有的时候,当权者总是自以为是,不理会民生,虽有法令,却是不断地后退。其实我说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北魏的时候就已经实施,北朝各代沿袭。断断续续地改动。 先帝在时,颇为开明,重颁均田制,减少百官的所受的永业田,增加普通百姓耕田数量,丁男一人受永业田二十亩、露田八十亩,奴婢亦同。 这措施极大的激发了百姓地耕种热情,先帝随后又实施了租庸调制,提高劳役年限,减少力役时间。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棉、布、麻成为调,不使役的丁男可以纳绢代替劳役,又称为庸,租庸调三者结合,可以互补使用。 就是多调可以免租,多劳役又可以免租调,任由百姓自己选择。这样既可以给国家增加极大的财富,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先帝以均田制为基,以租庸调制为建国之策,这才能短短的年限国富民强。可惜如今圣上穷兵黩武,加上均田制不施,才让国库震荡,百姓惶恐,民不聊生。 如果让我建议,还请主公实施这两项良策,分田于民耕种,第一年租庸调制减半以保百姓生活,以后缓慢增加,即可保百姓安宁,征战无忧。” 杜伏威听的颇为振奋,觉得这项法规颇佳,余长风等人却是一头雾水,也不知道对错与否,他们都是富家子弟,有的更是落寞的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