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事 (第1/2页)
刚一到书房,福至立即向他报了好几桩事,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应付,分轻重缓急,一一处理了,最后赵源传来的消息让他决定出去一趟,反正又不出王府,只在南侧院。 封端关在那里,从昨晚到今天近中午,任赵源怎么软硬兼施地逼问,他不吐露半个字,安王事先交待不要动粗,因而赵源拿他没办法。 安王屏退左右,独自走进关押封端的房间,房间里布置得像个书堂,素净清雅,对门正中墙上挂了一副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封端正背手站在那里观看着那副画,看了一天一夜,他还没看够? 安王径直走到正位上坐下,寒星一般的双眼看向封端:“百闻不如一见,京城豪富,名商封端,原来如此年轻” 封端怔了一下,看向座上的安王,慢慢跪下行礼:“在下封端,见过安王殿下殿下说笑了,在下年近而立,家中资财,多靠祖上积累而来,在下并未出得多少力气” “如此说来,若是将你名下所有资财,归之于国库,你也说不得了?” 封端顿了一下,没有抬头:“若是国家需要,收归国库,在下无话可说但求让在下完好归去,照看妻子儿女,保得一家团圆” 安王哼一声:“你倒是分得清楚,钱财身外物,留得性命,一家子团圆才最真切既担心妻儿无依靠,为何不肯将所做之事说出来?” “不知殿下要在下说什么?” 安王看着封端身子摇晃了一下,想起赵源说此人不肯吃饭,从昨日起什么也不吃,看来他还蛮惜命的,怕安王府给他下毒? “起来吧”安王淡淡说道,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下说话” 封端站起来,谢了座。 安王说:“其实并不想为难你,知道你是个本份的商人,有娇妻爱子,幸福美满之家,彻夜不归,封夫人年轻娇弱,只怕会十分担心,若是也如同你一般,不吃不喝,病倒了怎么办?只要你肯说说玉煌其人来自何方,他的一些情况,便放你回去与家人团聚” 封端从昨日被关在这里,与外界毫无联系,知道家里黄诗真肯定难过着急,她有一个毛病,一急就胃疼,他此刻听安王提及,心里更是火烧似的,硬扛了一夜不肯说的话,现在不得不说了,他估计着此时说什么,对玉煌应该也不存在什么危险了。 当下便将如何在往来于西域的商路上遇马匪,玉煌救了他两次,两人从此成为好友,兄弟相称,他将封家别院借给玉煌居住,玉煌并非中土人士,乃是西域某国尊显,来中原学习中华文化等情况,全部说给安王听。 安王怔住了:他猜得没错,玉煌果然不是一般人 “他在我朝住了多久?”安王问。 “据他说十来岁上就来了,隐居于民间,所以言行举止,礼仪谈吐尽与我们中原人无二。他学的是中原武术,常年在江湖上行走,其人最重情义但我与他相识,只在这两年间,原本一直以为他是我朝人氏,只在昨天,忽然告知要离去,我匆匆到城外见了一面,便走了” 原来如此这么说,明珠昨日在城外神情怪异,抑郁不乐,也是因为送走了玉煌? 安王不禁心里微微一阵气闷。 “只有你一人去送行吗?他在京中没有别的朋友了?”安王问封端。 “他秘密离去,并未告诉别人。本意还想留下一天两天,想伺机说服一位朋友一同离去。想是刚好在城外见着了那位朋友,立即遣护卫回府拿一些必须带的东西,顺便跟我说一声,我才急忙去见他一面,仅仅说得三两句话,有一对紫雕飞来,他说那是他从小养大的,必须带走它们,急着去追赶,便与我分手了” 玉煌难道还想带走明珠?岂有此理 “你说那紫雕是他养大的?”安王沉吟着问道。 “他是这样说的:我的紫雕,我从小养大的神鸟”封端回忆玉煌的原话。 安王弄明白一点:玉煌跟和月国使团正使阿则孜有关系 他走到门口,召来赵源,让他仔细去查和月国王室的人员关系。 转回来继续问封端:“那日在绸缎铺,本王借你家夫人络子一看,可知是什么原因?” 封端垂眸:“在下不敢妄猜王爷心思” “本王说过了,那络子与我安王妃的络子编得一模一样” 封端楞了一下,不大明白。 “你家夫人是从玉煌手中借来玉佩照着打的络子吧?那块写着“明珠”二字的玉佩,其实是安王妃送给本王的” 封端呆呆地看着安王,头脑大乱,还是理不出头绪来。 “玉煌拾到了本王遗失的玉佩,随后又认识了安王妃,或许你也见过,他们一起去到你家” 封端脸色苍白,双腿发软:“明、明小姐?” “玉煌其实是本王追查的人犯,你不但窝藏他,还看着他带了安王妃去到你家,秘而不报,可知此罪不轻若追究起来,不但你,你娇妻稚子,都难逃一死” 封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朝安王磕头:“王爷圣明是在下的错,千刀万剐,毫无怨言,可怜我妻儿无辜,望网开一面,饶了他们罢” 安王看着他,无动于衷:“听说封夫人是青州人氏?” “是的。”封端警惕地看了他一眼,却答得很快。 安王不解:“青州是本王封地,你夫妇为何对本王都是这般表情?本王从前做了什么对不住你们的事吗?” 封端沉默了一下,回答:“不敢” 安王说:“到这个地步了,还不肯说吗?难道还有更大的罪状值得隐藏?” 封端下决心般抬起头来:“好吧,在下全说出来,王爷权当听一个故事” 安王点头:“若故事说得好,或许会对你有好处” 封端听他这么说,不禁又有些犹豫,安王终于不耐烦了: “本王把话放在这:不管好与否,都让你回去与家人团聚,勿忧本王新婚燕尔,深知拥有一个幸福美满之家不容易,不追究你的错,你以后好自为之,不要犯同样的错就行了” 封端暗松口气,见安王对他虚抬了一下手,便顿首谢过,站起来,给安王讲了一个故事,开讲之前,他强调:故事里的人名地名全部是真实的 时间退回到三年前,初秋的午后,天色暗沉,青州怀泾河最湍急的一段岸边土路上,走三辆马车,小史官之女林静娴和自小相识,经常玩在一处的世交女友黄诗真同坐车内,细声细气地说着小话,两人旁边,坐着林静娴的奶娘余氏,正在打瞌睡。 前边的两架马车,分别坐着林静娴的父母弟妹和两三个仆从。 林静娴的父亲与黄诗真的父亲是同窗好友,林父出自书香门第,最终靠着点关系进了官场,做了一名小录事官,而黄父则守着祖上留下来的千倾良田,悠然自得地过起闲适居士生活,不肯受官场的各种束缚,两人都颇有才华,时常聚首谈诗论文,两家的儿女也就十分熟悉交好,特别是林静娴与黄诗真,才情相当,自小互相维护互相崇拜,十天半月不见便鸿雁传书,互诉想念之情,堪为情厚意重的异姓姐妹。 这一次林父受黄父之邀约,带了全家前来黄家赏菊品尝丰收的果实,两家人在一起,主殷勤,客风雅,欢欢喜喜,其乐融融,玩了两日,林父需要回衙门办事了,便急忙收拾了家小上车赶回家,林静娴与黄诗真却不愿分开,林静娴便去向黄母请求:让黄诗真陪她回家,随便帮着她做一些绣活,她要准备嫁妆了——一入冬,便要嫁给自小订亲的表哥文青 黄母笑着答应了,于是黄诗真高高兴兴地随同林静娴上了车——这架车还是黄父专门为她们两个女孩儿套装的,牢固,舒适,有一个稳妥的后门。 一路上,两名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