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匈奴烽火漫销烟 (第2/2页)
的人。 刘彻笑了,看来他的儿子是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师父,这样也好,现下,只要是刘岳喜欢的,他都愿意给,趁他还能放下心信任的时候,多宠爱一些,以后也不至悔吧。 看着刘彻这般慈和的笑,刘岳的心便止不住沉在其中,直到下午张骞讲学时,他都仍沉溺在那个温淡的笑容里,记起来都是那般的亲近暖和。 “殿下在想什么,这么入神。”张骞已经看了很久了,自打他做了这个少傅以来,每每教文讲学时,都觉得刘岳其实什么都知道,却不知道为什么赶走了几个少傅之后,偏偏先了他,而且从不曾为难过,让张骞都怀疑传闻的真假。 “在想匈奴的战事,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天下才会真正没有战争。”从古到今,真正有哪一天是停过战火的么,大概没有吧,人类的***实在是可怕啊… 刘岳没想到这话,晚上时分就传到了刘彻的耳朵里… “今日,殿下说起了匈奴的战事。”张骞小心翼翼的看着刘彻,生怕说错一个字,他的小命也好,刘岳的小命也好,都会在只言片语的错误中葬送。 “岳儿怎么说。” “回陛下,殿下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天下才会真正没有战争,殿下还写了几句似诗非诗,似词非词的句子。”张骞说着便把刘岳下午写的那首童养浩的《潼关怀古》递给了刘彻,心道,殿下您可别怪我,我也是受君之托,忠君之事。 刘彻从内侍手里接过,看着刘岳还略显得有些稚嫩的字迹,不由得淡笑了笑,却迅速的把笑容收了起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边关路。望长安,意踌躇。伤心往事经行处,繁华万千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乱,百姓苦。” 刘彻忽然抬头看向正站立着的张骞,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来:“你都教了殿下些什么。” “回陛下,也无非是《庄子》《孟子》一类,并地旁的,只是殿下似乎更喜欢《庄子》。”张骞实在不知道刘彻在生什么气,刘岳写的他也看了,他却为刘岳那悲悯天人的气量所折服,这样的孩子将来若能成一代君王,必定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吧。 只是刘彻看到刘岳写的这段字句时,未免从心底涌上一些难明的深忧,他久年征战,最见不得的,自然就是那句:乱,百姓苦。只觉得刘岳甚是不理解,刘彻细想了想,也许这样也好,他是做了开疆之主,让刘岳来抚训万民,只是心底自然会不甘,哪怕刘岳是他的儿子。 “以后,不要教这些悲天悯人的东西,帝王远不是悲悯便够了。” 张骞连连应是,暗想,他也没教过这些,但却没敢这么说。 张骞离去后,刘彻仍旧只是淡淡看着刘岳写的这段似诗非诗,似词非词的长短句子。心头掠过一丝淡淡的伤痛,刘岳尚且知道战乱使百姓苦,他又哪里会不知道。 “不论后世如何评朕,朕会让天下无人不承认朕的千秋功绩。”刘彻如是说着,心底也涌起一腔磅礴豪气,毕竟是一代帝王,胸中有着千万山壑,却不是谁人的一段话就能左右的。 “陛下,今日是太后娘娘的生辰,可要准备祭奠事宜。” 王太后的生辰,历年是祭的,只是今年事太多,刘彻也给忘了,挥挥手:“今年便算了,朕待会儿去趟长乐宫,着人打扫着吧。” 长乐宫其实一直都有专人负责洒扫事宜,只是因为刘彻要来,收拾得分外精神罢了。 自王太后走后,长乐宫便一直就是披着缟素的纱绫,一直没有揭下来过。 刘彻其实并不愿意来长乐宫,他心里有个天大的秘密被埋在了长乐殿里,就如同有一段黑暗的记忆在宣室殿一样。 今日来到这里,又恍然间记起了王太后,以及那段他永远也不愿意想起的往事。 “母后,那是朕的孩子,你的孙儿。”那时,他的脸色一定是苍白得如同窗外纷飞的白雪,以至伸出双手在灯下时,根本看不清颤抖的十指。 “彻儿,你忘了你父皇的遗诏么,阿娇,不能诞下大汉朝的继承人,你忘了么。”那时,王太后的脸也一样惨白,王太后,是疼阿娇的,只是想起景帝的遗诏时,她还是在挣扎中,让锦忆下了手。 其实刘彻早就从锦忆嘴里得到了答案,却并不是他想要的,他不敢告诉阿娇,甚至不能在阿娇面前露出任何的痕迹:“母后,阿娇不是薄皇后,母后也看不清阿娇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