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代武器大全(3) (第1/2页)
双钺:古代兵器,武术器械之一。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钺的式样与斧相同。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器械。护手钺握手周围有两个小钺。其中两个小钺位于近握把处两头,与中间的一大钺相连接。大钺的两头又与另两个小钺相连接,使用时双手各握一把。子母鸳鸯钺即八卦钺,是八卦门器械之一。套路名称有蟒行钺、狮滚钺、虎扑钺、熊背钺、蛇缠钺、马刨钺、猴戏钺、鹏展钺。每一形钺是一趟,八趟为一套,每趟钺为二十四式,共计192式。子午鸳鸯钺小双器械的一种,演练时双手各持一把 戟:古代兵器。是戈与殳演变而成,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作为武术器械的戟,按其式样和大小分为方天画戟、青龙戟、钩镰戟等长兵器,以及双戟、短戟等。其式样和长短虽各有所不同,但都由锋、援、胡、内、鐏五个部分组成。单练套路有"方天戟",对练套路有"方天戟对大刀"等。戟的通用样式如图。单牙月是戟和钩的组成。长戟中有两个左右对称月牙的称为"方天戟"。单月牙的又叫"青龙戟"。九曲戟戟头弯曲,有一月牙,戟上可悬彩色绸带。方天戟长戟的一种。戟头有左右两个对称的月牙。方天画戟戟头长一尺六寸,从戟头侧出一个月牙。全长七尺四寸,其中柄长五尺八寸。青龙戟戟头一侧有月牙,戟上悬有彩色绸带,戟柄上有青龙花纹。其主要用法有剁、刺、探、片、压、带、勾、拦、钻、挂等。钩镰戟戟的一种。戟头弯曲,并有一钩一镰,戟上悬有彩色绸带。此器同时具有钩、镰、戟的作用,更有实战价值。 双戟:属短兵双兵器。戟头有一月牙,中间戟头形似枪头,戟上悬有彩绸。双戟长三尺半至四尺不等,视用者体力而定。用时两手各执一戟。少林双戟全长三尺五寸。钺牙戟短双戟和钺的一种,长二尺,握手处长六寸,为扁平状,上扎布带,两端各有一寸半长尖刺,刺尾由三个突出的圆球连接而成,刺为圆锥状,头部有尖角。握手处两端由铁杆向上连出,上有一月牙形护手刃。刃为薄片,由把手处向外逐渐变薄而锐利,两角外翘,尖而锋利。此戟双手各执其一。 戈:古代长兵器。起源于石器时代,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戈与干常连用,故又称干戈。后"动干戈"成为一切军事行动的代名词。戈在东汉时被铁戟取代,戈成为实战兵器已不在战场上使用。后多作仪仗及明器用。戈多为青铜制,安装有柄及鐏戈由三部分组成:一为援,即平出之刃,用以钩啄敌人;二为胡,即援之直下部分,有孔,可用绳缚于柄上;三为内,即援后之短柄,中点也有孔,以绳贯于柄上。戈的用法为横击、钩援。长戈戈身长着。少林戈双支为戟,独支为戈。戈柄长七尺,直刃长八寸、横刃长六寸,宽二寸。 镋: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六至七尺。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枪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练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九凤镋长约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镋长七尺半,形似耙,有九个叉刺。镋柄尾有一约半尺长的铁鐏。九曲镋长约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镋长一尺半,分为三叉,每叉有三刺,其叉头形似枪头,呈扁平状,两侧犬向外平伸,每叉左右有一小叉呈弧形环抱。牛头月镋又称"牛头镋"。其镋头形似三股叉。铁制,当中有利刃,状如剑尖。刀下横有两翅,弯曲如牛角,相距约一尺两寸。翅为棱形,四面削直,以求锋利。镋柄为粗木制成,长约六尺。牛头月镋能攻能守,尤善破枪。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捞等。夜战镋长八尺五寸,其中柄长七尺。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曲向左右两侧平伸,尖端锋利。镋头镀黑色,适用于夜间作战。雁尾镋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重十斤。柄尾铁鐏长五寸。镋头分为三叉。其两翼叉形似雁尾,故名。雁翅镋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柄尾有五寸长三棱铁鐏。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形似雁翅,故名。用法与镋相同。雁嘴镋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柄尾铁鐏长五寸。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剑状,两翼叉形似雁嘴,每叉两面有刃。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