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二章 报国之心 (第2/3页)
年先皇甚为宠一位妃子,不顾当年太子尚在废太子立那宠妃之子为储君,只那皇子非嫡非长非贤。偏先皇一意孤行,当时权力倾轧得相当严峻,涉及到皇权的争斗。从来都没有简单的。虽先皇立太子之事未遂,夺嫡之争愈演愈烈,最后太子被废,四子、五子被刺,那宠妃所生之子也被鸩杀。先皇心灰意冷才将皇位传给六子,也就是如今的皇上。然而皇上登基的前几年先皇尚在,上有太上皇压制。朝堂上有旧臣腐蠹,左右还有兄弟不服,因而头几年最为艰难,到处掣肘。至于先皇说好听些就是仁厚,说句大逆不道的就是懦弱。没有革新的魄力,以至于晚年吏治**,贪污成分,多少赈灾款和免税都让底下官员贪污了去,世家贵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留下了不少弊病。做太上皇的那几年还贪权不放,包庇旧臣,使得皇上登基后处处掣肘。不过皇上登基数年,皇权得到集中。又有意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当的上一位圣君,比先皇多了杀伐魄力,雷厉风行。 皇帝一番话语后,道:“朕改漕运为以海运为主。漕运为辅,张卿意下如何?” 张致远回道:“皇上这漕运的弊端很多,只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荒时废业,又遭风涛漂没,官吏勒索,势必负债赔纳,甚至家破人亡,这一点就使得农民苦不堪言,再者漕运损耗多,耗时长,并且漕运中加耗杂派层出不穷,农民的负担极为苛重。”漕政**,各级官府贪污聚敛,加耗杂派层出不穷,通常为正粮的二三倍,甚至四五倍。“漕运必然得改革,可以海运为主,河、陆简运为辅,若农民参加运粮即免纳当年税粮,纳当年税粮则免除运粮,其运费算在支运粮中。至于加耗,不若加耗则例,即按地区的远近计算运费,随正粮加耗征收,于兑粮时交给官军。” 皇上冷笑道:“漕政**,国库入不敷出,国家没钱,钱都到哪儿去了,都让这帮子蛀虫给贪了!以前朕提起来,一个个的一推四五六,顾左右而言他,俱是一帮子腐蠹蛀虫,这次朕可不能再姑息了,朕倒要看看他们是要钱还是要命!张卿你将你的整治法子构思一番,呈给朕!” 张致远应下,出了宫门飒飒的北风迎面吹来,他抬起头怔怔地看了会还算和煦的冬还有云淡风轻的天空,看似平静,然而他深刻的知道,要变天了!随后平静下来,眼睛黝深,上了官轿往家回转了,回到张府并未直接到后院去,而是在外书房和贴幕僚乌先生商议起今承接之差事。再想几个阁老里面,负隅顽抗的大抵只有傅阁老和吴阁老,不过傅阁老已经很久没上朝了,再者说了傅阁老近年来所做之事不明智。本来傅家一门两皇后,傅阁老这个国丈却处处与皇帝有分歧,怕是早得了圣上厌弃。 张致远道:“傅阁老在文臣中影响不小,再者为首辅经营多年,傅家也不是多年前的没有根基的世家了,只近年来今上的几位皇子成年开始角力,在圣上推行新政时,从中作梗,实在是不明智。” “傅阁老后是太子,而且今上推行的是利国利民的政策不假,但对世家豪门的利益损害太大,傅阁老若是想拉拢那些世家豪门,就要为他们谋划利益。就像开海,京城里的世家贵族也是怕南方的世家和商贾沆瀣一气,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其实这些世家贵族之间除了利益相关之外,就是联姻,通过联姻将家族利益捆绑在一起。因而这些世家贵族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皇上既然决意要打破目前这‘尾大不掉’的形势,就得从薄弱关节入手,‘柿子挑软的捏’,宋国公虽然是勋贵,但因出卑jiàn)而后崛起的家族,终究缺少真正世家的底蕴,带着‘暴发户’的恣意张狂,被首先发难是在理之中。”乌先生捻着颌下的长须帮着分析道,“虽然世家豪门盘根错节,但这种因为利益结合的关系有时候很脆弱,经不起利益的冲击。” 张致远点点头,说:“之前皇上大封后宫时。所位居高位的出比低位的出要低,这样的目的不仅牵制了这些嫔妃后所代表的家族,而且还能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皇上就可以从中制衡。再者皇上立如今的皇后为后。就是不想后宫被那些世家贵族控制,傅家原本根基浅薄,靠女儿进宫为后才发展起来的。起先是皇上抬出来制衡握有兵权的奚家,只如今妄图一家独大。从今上近来的动作来看,今上不仅是在整顿吏治,而且还是节制并削弱各位皇子尤其是太子的势力。” 乌先生沉吟,道:“大人对皇上派何叙然去江浙一带怎么看?” 张致远皱了皱眉,说:“先生认为这何叙然是哪派的?” 乌先生用手敲着桌子,道:“你的意思是何叙然并非皇上的人吗?这倒是不无可能。” “是哪派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何叙然如今表面上还是皇上的人,只这次江浙一带灾民抢粮,州县官贪纳赈灾米银一事牵扯出来的肯定不那么简单,谁伸的手长谁就倒霉。”江南官场一团糟,哪个没有伸过手。区别是多与少而已。张致远却想起另外一件事,当年他受皇上之命整顿两淮盐政,里面牵连出来的几位皇子中,诚郡王是最干净的那位,再联想到今在勤政里所发生的事。追缴国库亏空无疑是得罪人并且不讨好的差事,这位下主动请缨,这点倒让张致远对诚郡王观感好上不少。 乌先生又道:“事关漕运改革,你可有什么想法了?比起追缴国库亏空,这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这漕运的弊端基本上人人知。但若是说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