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44章 一梦三年 (第2/4页)
否则,也不可能出现盛夫人前脚刚走、袁氏后脚就“有孕”的事情了。 妙善曾经说过,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或许袁氏得了什么奇方。可以借用药物混乱脉象,在无孕的情况下也能诊出滑脉。 不管袁氏到底有没有怀孕,谢嘉树确定,袁氏一定会紧跟自己的脚步。袁氏估计自己也知道,如果她此刻留在了扬州,那么此次以后。极有可能回不了谢家了。 谢向荣不解父亲为何会这么说,但他一向信任父亲,兼之大伯母与东苑的恩怨,他不好多言。 想了想,谢向荣又道:“对了。先生说了,待姑母生产完毕,做完月子后,也会返回益州。姑母说了,她很想念无名山的道观,想再回去住些日子。” 谢嘉树点点头,“嗯,你姑母在益州有些产业,对她而言,也算是半个老家,再者说,咱们两家素来亲厚,我们回益州了,他们应该也会回去。” 王承放心不下谢向荣这个学生,而谢穆青也忧心谢向晚的怪病,他们会跟着回去,早在谢嘉树的预料之中。 除了感情因素外,还有太康那边的原因。 当初谢穆青来扬州,为得就是摆脱太康族人的纠缠,如果那边知道谢嘉树一家回了益州,而谢穆青夫妇留在了扬州,还不定要起什么幺蛾子呢。 谢穆青手里还有不少产业呢,再加上这些年,谢穆青入股谢向晚的生意,又赚了不少钱。 财帛动人心,王承又与家族变相的决裂,没了家族的支持,太康那边还不往死了搜刮这对夫妻啊。 谢嘉树虽是盐商,可家大业大,太康那边应该不敢明目张胆的得罪。 所以,谢穆青一家还需依附谢家过日子。 谢向荣终于露出笑容,“那就好,我学业未成,正想着趁着丁忧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一番。有先生近身指导,儿子定能有所进益。” 为了避祸,谢向荣不得不选择丁忧,最初他不是不沮丧。但跟meimei谈过之后,他觉得meimei说得有理,他现在太年轻了,需要多磨砺磨砺,见识什么的也需要精进。 谢向荣自己很清楚,他太过单纯,哪怕跟着先生出去游历了一番,亲眼见了民生艰难,但还是不够深入。有些问题仍需要继续学习。 官场如战场,他准备得越充足,未来的仕途才会走得越顺。 而这个准备,不单单是学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谢向晚曾对谢向荣说,想必有了丁忧的这段经历,他的思想也会经历一次蜕变。 许是真的想通了,谢向荣真正踏上返乡的归程时,心中格外的平静。 谢嘉树所料不差,老祖宗的丧事办完,谢家举家回益州前,袁氏表示,她也要跟着大部队一起走。 谢向意还有些担心,唯恐母亲和肚子里的弟弟在路上出什么意外,袁氏笑得坦然,“有什么可担心的。有你父亲和兄长在,我断不会有事的。你看,妙善病得那样严重,不也一起跟着走了吗。” 这话略带讽刺。谢嘉树权当没听到,只淡淡的说了句,“太太还是谨慎为好,腹中胎儿重要呀。” 袁氏却变得格外伶俐,“老爷这话说的不对,子嗣虽重要,可为老祖宗守孝更重要。大少爷都能为尽孝而主动丁忧,我的儿子自然不怕辛苦。” 谢嘉树挑眉,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自从一个多月前的那次同房后。他发现,一向愚钝、不会说话的袁氏竟变得聪明起来。 说起话来也是愈发有条理。 如果不是她刻薄依然,以及对谢向意宠爱依旧,他都要怀疑袁氏换了人做呢。 “好吧,既然太太坚持。那为夫也只能同意了。” 谢嘉树故作无奈的答应了,看到小女儿满眼担心的样子,又补充道:“不过,出门万事难,从扬州到益州路途遥远,太太还是万事小心啊。” 袁氏扬起一边的黛眉,浅浅笑道:“妾身知道。不过妾身更知道,有老爷在,妾身和腹中的孩子定会平平安安的抵达益州。” 夫妻两个打着机锋,谢向意年幼单纯,但还是感觉到了不对劲,她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不安的说道:“爹爹,娘亲,你们——”是不是在拌嘴呀。 总感觉周遭的气氛很不对呢。 谢嘉树和袁氏有志一同的挂起了笑容,异口同声的说道:“蓁蓁放心。我们没事儿。” 说完了,又发现不对劲,而后用力一扭头,夫妻两个同时看向另一边。 谢向意:“……”这也叫没事儿? 不过,谢向意却有些好笑,因为她忽然发现,爹娘两个赌气的样子很有趣。而且,谢向意还有种感觉,爹娘两人之间好像发生了些什么,虽然她一时不知道到底是何事,但直觉告诉她,应该不是什么坏事。 …… 三月二十八日,宜出行。 清晨一大早,康山街谢家的大门便打开了,门前的停着一辆又一辆的马车,穿着青衣的小厮里里外外的忙活着。 “咦,谢家又有什么事呀?竟这么大的阵仗?” 路人甲好奇的探了探脖子,用眼睛数了数街上的马车,喝,足足有二十多辆咧,而且都是那种装货物的大车厢货车。 “这你都不知道?谢家的万氏老祖宗去了,谢家要举家回乡守孝咧。”路人乙用下巴点了点谢家大门上挂着的两个白灯笼。 路人甲疑惑,“不对呀,谢家不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嘛,祖坟就在城郊,他们回得又是哪门子的‘乡’啊!”那位万氏老祖宗不是也葬在城郊的谢氏祖坟里嘛。 路人乙轻嗤一声,“你还真是什么都不知道呀。人家谢家祖籍蜀郡益州,几十年前的那位秉德公就曾经回乡寻过根,结果根没寻到,却找到了挣钱的法子,从一个码头苦力一跃成为了富可敌国的大盐商。” 路人丙听得热闹,也凑过来插了一嘴,“可不是,几年前谢家又大张旗鼓的去了益州寻根,没想到还真找到了,原来他们祖上是太康谢氏的子孙,因战乱而与家人失散,辗转在益州落了脚,后来啊……” 几个路人凑在一起聊得热闹,一边说着谢家的八卦,一边指指点点的看着谢家奴仆们将一箱箱的东西搬到马车里。 “嘿,快瞧瞧,谢家就是讲究啊,出门还带那么多新鲜的食材。” 路人甲伸手指了指几个小厮抬着的竹筐,那竹筐里放着许多新鲜瓜菜,看那水灵灵的模样,应该是早上刚采摘的。 “这算什么呀,谢家老爷每次出去巡视生意,专门有快马不远千里的追着马车送瓜果,”路人乙不愧是资深八卦党,知道的还真多。 路人乙也跟着咋舌,“啧啧,谢家不愧是江南第一盐商啊,这富贵、这讲究,就是个亲王也比不上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