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五章 装逼背后的故事 (第2/2页)
地上的根叔大家都有印象吧?他是我舅,我亲舅,他是我乡里手艺最好的木匠师傅,我很早就跟他在工地上干一些零活了。因此说入行的话,应该也算是有好几年了吧。” 提到根叔,大家还真有一点印象,甚至连陆于泉都对这个人有点印象。现在李华勇手底下管着100多号人。据说根据管理学的一个原理,一个人最多能管7到8个人,再多了就会出现管理混乱。应该说这话还是有点道理。 比如像李华勇现在这样,手底下这么多工人,很多人的名字他都还叫不齐,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让李华勇垂直管理到每个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当然是建立中间管理层,进行分级管理。中间管理层怎么建立?刚穿越不久的李华勇一无人脉,二无资历,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那当然就是:任人唯亲。 最先依重自己最亲近的人,其次优先考虑“李家坳”出身的人,然后是“鹏城世贸”那边带过来的人,最后才考虑钻机队下来的那些工人。李华勇就是用这种方法建立自己的管理团队,从而对100多号工人进行管理。 这也许不是什么先进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很初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原始管理方法却是最自然,也算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方法。事实上国内大部分包工头,都是用这种方法起步的。 所谓存在就是合理,不是吗? 李华勇现在能把100多号工人管理得井井有条,除了他个人的能力外,说实话他的两位最重要助手,也就是舅舅根叔和表哥柱子帮了他很大的忙,他们两位现在俨然就是李华勇的左膀右臂。因此当李华勇提到根叔,在场除了林蔚以外,其他都对这个人有所印象。 当然,现在大家关心的并不是根叔,而是都在关注李华勇本人。震惊过后陆于泉开口道: “李生,能冒昧问一句吗?我看你水平这么高,知识面也这么广,你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学来的呢?” 李华勇冲老陆一笑,为了不让自己显得那么“妖孽”,李华勇对这个问题可是早有准备: “陆总您别那么客气,您以后啊,也别叫我李生李生的了,不见外的话,你称呼我一声小李就行。您夸我水平高,那可真是过奖了,我会的这点东西呀,其实都是进入华夏建总以后,从公司内部看到的一些书里面学来的。” “什么书?” 这次问话的变成了林蔚林总监,从她的表情看来,她明显不信李华勇的话。 因为她实在想不出,国内还能有什么建筑类的书籍,能让一位高中生只学习几个月的情况下就能。。。就能让自己吃瘪。 “难道你看的还是什么武林秘籍呀?”林蔚暗自瞥了一下嘴。 “我看的其实是一套教材呀,是公司内部技校用的一套教材,对了。。。”李华勇把目光转向大老杨:“。。。我记着压在杨工枕头底下就有一本。。。对对,我说的就是那一套。” 原来是那套书啊,可能除了两位香江人不明所以,华夏建总几位都露出了然神色。 李华勇说的那套书,是我国50年代就已经出版的一套普及型建筑业工具书。书名都是“如何当好一位施工员”,“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测量工”之类的。书的内容非常浅显,讲述的是建筑施工最基本的知识。不过这套丛书涵盖面非常广,内容非常全面,并且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体现了我们国家老一辈建筑人的功底。后世国内建筑业所谓“施工八大员”,“施工十大员”之类的说法就是从这套书开始。 简单的说,这一套丛书就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是建筑业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早年经常被选作国内很多建筑业技校的教材,到90年代之后还偶尔可见,因此现在能压在大老杨枕头底下并不奇怪。 “原来是那套书啊。。。” 李华勇突然听到陆于泉轻叹一声,并且他的表情好像变得很奇怪。 “怎么?陆总也知道这套书吗?”李华勇对陆于泉询问道。 “咳咳,以前偶尔翻看过。。。” 正当陆于泉准备含糊敷衍过去的时候,旁边的林蔚却把眼一瞪: “我泉叔可是姓陆,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套书!” 这下李华勇就更奇怪了,难道这丫头也知道这套书吗?看来这丫头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傻嘛。对了还有,老陆是姓陆没错,可为什么姓陆的就一定要知道这套书呢?这是什么逻辑? 林蔚看到李华勇在那发愣,心里莫名其妙感到畅快: “你不是知识面宽见多识广吗?你不是连泉叔都夸你水平很高吗?那么你知不知道,泉叔其实和你说的那套书很有渊源。” 姓陆的,渊源。。。姓陆的,渊源? 李华勇突然一震:难道老陆是。。。那个旧上海的。。。那个浦东小木匠的。。。后人? “原来陆总是陆老先生的后人啊,失敬,失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