缱倦大清_第104章 父教子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4章 父教子过 (第1/2页)

    没过两天,玉容在永和宫中一句话便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儿子做错了事,当阿玛的教导儿子天经地义,这也是人之常情,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康熙在乾清宫时而踱步徘徊,时而伫立窗前,时而倚榻沉思,时而发愣,时而叹息,时而微笑,时而黯然,细细咀嚼着这句话,竟整夜不寐。

    是的,他差点忘了,他们都是他的儿子啊!他们是他生命的延续,他们的身上流着他的血,他们的五官带着他的影子,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一不以他为楷模……他怎么能忘了呢?他们是他的臣子,更是他的儿!

    思绪倒流回放,康熙的脑海中不断的浮现昔日的片段:太子胤礽,他所敬重的赫舍里皇后用命换来的儿子,他生怕没娘的他受人白眼,亲自抚养教导不忍离弃半步,犹记得三藩之乱他御驾亲征,听到他病重的消息差点惊飞了魂,毫不犹豫快马回鸾,只为了能够好好照顾他;还有胤祉,他亲自给他讲解几何,教他画图;胤禛,他亲手教他练字;胤祐,身有残疾腿脚不便,他鼓励他不可自暴自弃,弃武从文同样能有所成就;胤禩,从小待人谦和,事父至孝,常常受到他的褒奖;胤禟胤俄一个狡黠调皮一个耿直憨厚没少惹祸,叫他打也不是骂也不是……

    为修身养性陶冶情cao,他给他们请天底下最好的名儒学士;为强身健体文武双全,他教习他们骑马射箭打布库;为增加阅历磨练才能,他带着他们游历大江南北探访民情、视察河工水患;为培养勇气锻炼魄力,他组织他们狩猎下围场……他以一个父亲的立场,尽了最大的心思来教导他们、培养他们、锻炼他们,是为了让他们成才,成为人人称赞、让他引以为傲的好儿子!他万万也没有料到,他们个个能干,个个出色,个个都能独当一面,结果却是拉帮结派,兄弟相残,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反而让他cao碎了心!

    他还记得他第一次带着他们下围场,他们兄弟又兴奋又害怕,一个个紧张得小脸通红,年纪稍大的胤缇胤礽拍着胸脯安慰弟弟们,说会好好保护他们,尽管随行有不少侍卫,可是弟弟们似乎更信任哥哥,纷纷打马紧跟在哥哥身后。在大哥的指挥下,他们用手中的小弓小箭居然合力围射了一头咆哮凶猛的黑熊,令他骄傲得两眼放光仰天大笑,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都变了,悄无声息的变着,渐行渐散。他们手中的利箭瞄准的不再是才狼虎豹,而是作为兄弟的彼此!或许,他早已察觉,只是不愿意承认,他以为可以一直这么维持下去,可是终究,他视为最残酷的现实终于变成现实,勒令他睁开眼清清楚楚的看着,令他再也无从逃避!

    康熙深深的叹了口气,颓然靠在明黄厚缎的龙椅上,仿佛苍老了许多,往日自信炯炯的目光多了几许沧桑沉痛和无可奈何。对付敌人,哪怕比他厉害十倍百倍的敌人,他也从来不会惊慌、不会失了分寸,反而斗志昂扬越战越勇,可面对自己的骨血,他茫然了!那种又爱又恨、疼之深恨之切的双重情绪如滚沸的油煎熬着他,令他寝食难安,彻夜难眠!

    第二天,康熙突然下了道很奇怪的谕旨,传四侧福晋钮祜禄氏入宫侍疾。这道古怪的谕旨给慢慢平静的湖面又投了一块顽石,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四贝勒府,纷纷揣测康熙的用意。那拉氏与玉容亦暗暗纳罕,二人计较一番,始终琢磨不透康熙的意思,只好打定主意谨言慎行,以不变应万变。

    玉容挑了件秋香色软绸阔袖滚回字兰花纹斜襟旗袍,同色花盆底鞋子,头上只斜簪着几点拇指大小的点翠簪花,尽量显得低调柔和而不失体统。

    到了乾清宫,康熙正在摆弄围棋,见了她淡淡一笑,招招手道:“玉容丫头,过来陪朕下一局如何?”

    玉容答应上前,陪笑道:“奴婢下得不好,皇阿玛可别笑话!”

    “怎么会?”康熙瞅了她一眼,呵呵笑道:“老十三可是同朕说过,你的棋艺比起老四——”顺口提到囚禁的两个儿子,康熙轻轻咳了两下不再说下去。

    玉容也不敢提,便站在棋桌另一端拈棋落子,康熙指了指对面的小凳子,她方才微笑着谢恩斜身坐了。

    一时两人都不说话,只有轻轻的“啪、啪”落子的微响,玉容有些心不在焉魂不守舍,虽强自镇定着也免不了走神,忽听得康熙哈哈大笑起来,道:“我说玉容丫头,朕想不通,老十三怎么会夸你的棋艺呢?你自己瞧瞧,你都下到哪了!”

    玉容一惊,定睛细看,稀里糊涂的自投罗网,损失了半壁地盘,已成败局之势。她肩头微微一耸,起身笑道:“奴婢棋艺本就稀松,哪里是万岁爷的敌手!”

    康熙手一甩丢下手中的棋子,起身踱至软榻前坐下,端起明黄团龙纹茶碗,笑道:“既是输了,是要受罚的,你说说,朕罚你点什么好呢?”

    玉容愣住了,心里狐疑下棋前他有没有这么说过。她回过神来,为难道:“奴婢,奴婢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啊!”

    康熙冷眼瞧着她受窘为难的模样,忍不住又是一阵大笑,饮了口茶,沉吟道:“你给朕煲一碗汤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