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94章 迟钝的英国人 (第2/2页)
一个是现在派的描述,两个叙事时间线分别有自己独立的章节。前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宗教描写,反映着派在少年时期接受了多种的宗教教育,同时也为后文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后者则是体现出经历灾难之后的派对于信仰的理解。” …… 课堂里面的探讨还在还在继续,不过已经吸引到了许多专业书评人跟杂志的注意。 在被布克奖提名之前,在英国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现在已经进入到专业人士的视线。 他们都很想知道首次入围布克奖的中国作家到底会带来什么样子的惊喜,一个普通少年究竟会有什么样子奇幻的漂流旅程。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繁忙之余竟然也抽出时间看完了这部作品,并且留下了相当高的评价! 她认为这本书是对上帝存在的优雅证明,完美展示了故事的力量。 说起英国的书评文化,不得不提起和两者,前者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人文性书评以及文化杂志。 创刊于1902年,以周刊的形式出版,编辑与业务其实是独立于泰晤士报的。 而是专门的书评杂志,跟纽约时报的书评栏目齐名,曾经是插在中搭售的赠品,最终独立出来。 这也是因为纽约书评这个杂志里面有太多来自英国的稿源,这不光是一个书评类的杂志,同样也会刊登小说跟诗歌。 面对布克奖这样一个英语小说的年度盛典,当然也对其中的提名作品做出了分析。 他们对的评价非常高,在书评内更是给出了五星级的推荐:“化不可能为可能。它把文学的想象力推到了另一个新的前沿,既奇幻、怪诞,但又天真、写实,富有深意。少年的奇幻旅程,最后变成了令人赞叹的阅读之旅。” 跟自己的老对手一致,并没有唱反调,书评人认为这本小说充满了让人大快朵颐的诱惑力,因为它实在太好看了,好看到不忍心复述它的情节。惊险、悬念、流畅以及信仰,这是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不会拒绝的美好大餐,何况今天? “这是许多年来最奇特、然而也是最容易阅读的一部小说。将奇谈、寓言和道德故事糅合在了一起。”这赫然是来自杂志的跨界评价。 甚至就写了一篇随笔,而不是评论。它从少年派发生而去,理想的情况下再回到这本书身上来,对张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夸赞。 “这个美妙绝伦的语言故事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尾,这是一部大胆而又出色的作品。” “小说内涵丰富,无法被人忽视。但太过于内涵的铺开又因为过于浅薄而无法进入时代经典的行列。” “作品里面一系列关于神的意志、叙事的力量还有人类精神的顽强,这些都让读者震撼不已。” “张楚创造了一个成人的冒险旅程。这么说并不是因为小说的内容有少儿不宜的敏感性内容或者暴力,而是在这场既能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又引人入胜的幻想故事下,是一个关于灵性与自我认识的深刻主题。” “一个迷人而又充满寓意的冒险,理查德-帕克这只老虎的名字让我想到了多年前在法律学院学习时那起震惊世界的海滩食人案。原来张楚的创作灵感竟然来源于此!” 这部杂志的书评独树一帜,并没有在这个故事当中花费太多笔墨,而是把目光放在了理查德-帕克身上。 在张楚没有大肆宣传的时候,绝大部分读者跟书评人都没想过竟然还能从那只孟加拉虎的名字身上追溯出创作灵感来!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理查德-帕克不就是被登记错名字了吗? 这有什么好奇的? 可对于律师以及法学院学生来说,这个案例实在太过于熟悉! 1884年,英国发生了轰动无比的海滩食人案——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这是一起影响深远的刑事案件,它涉及在一起海难后为求生而食人的行为,能飞依据海事惯例进行辩护,并追踪确立了一个普通法的先例,那就是危急状态无法构成对谋杀指控的合理辩解。 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根本不记得这个案件以及其中的受害者名字。 好在的书评人恰好就是一名在职法学院教授,不久之前才给自己的学生们讲完这起影响超群的刑事案件。 当木犀草号沉默的时候,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rou,因此得以生还! 原来这个名字并不是那么简单! 英国的读者们几乎都被这书评披露的内容给惊呆了! “居然是有原型的,而且还是英国人?” “可怜的理查德-帕克,愿上帝与你同在。” “用被食用的受害人名字来给一头猛虎命名,而这头猛虎恰恰又是食人者的隐喻,太讽刺了!” “我想起了爱伦-坡的那篇小说,里面也有理查德-帕克的食人故事。为什么我们都没有发现其中的联系呢?” “上帝,原来我根本没有看懂这篇小说。我得再看一次才行!” “太残忍了,我突然不敢看它。” 读者们都有些欣喜,原来这本书竟然还有这种彩蛋隐藏着,他们颇有种长见识的感觉。 同样也有很多人发现这个现实时,看到这别有深意的名字时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借用英国人的典故,化用到自身来,不少读者都为之惊喜,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自己才发现? 理查德-帕克名字的揭晓,顺理成章让从外国作家变成了带有本土气息的作品,也让博.彩机构迅速修改了赔率。 它拿下布克奖的几率大大升高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