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章 腐儒 (第2/2页)
《红楼梦》书中倒是没有明确说贾政当了多少年的官,但是,可以用书中的情节设定来推测。 王夫人说自己望六,贾母明确说自己到贾家五十多年,王夫人的年龄既然是望六,肯定最少50出头才可能。同时,老太太嫁到贾家五十多年,大约应该在55年以下,否则她会说自己到贾家六十年了。 因此,贾政年龄约在48到51岁之间,因为其兄贾赦的年龄应该还大两三岁才符合这个50多年的设计。 贾政大概什么时候为官呢。 书中第二回中有言: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看起来,这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结果,贾代善临死前求了一个额外主事,似乎说明其本“原欲以科甲出身”。 这就令人捧腹大笑了。 前面说了,贾政如今已经50岁,他爹贾代善什么时候死的? 20年前,贾政约30岁,其父死,皇帝給了额外主事。 不得不说,曹公之笔,尽是戏谑。 30岁了,还没有中过举人,也叫读书好? 以贾代善国公的身份,儿子读书的条件,怎么也该上上之选。 这竟然~~~~~~~~~~30岁还没有中举? 明清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较之唐代每科三五人,甚至一人,宋代每科几十人的进士名额,已经提升了不知多少。 这贾政竟然还没有中举?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耕读世家子弟,十岁左右考童生,十四五岁考秀才,二十岁之前中举人,三十岁之前中进士,这是主流的科举年龄。 这贾政~~~~~~~按道理来说,应该得了其父贾代善名下的那个恩荫名额,大概也就在十五岁左右入国子监读书,之后就该去考举人了。 到30岁时,贾政多应该考了六届,少则也该是四五届。 虽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来衬托当时考举人之不易,但四五届举人都不中,就实在不能说其会读书了。 当然,如果中途装个病,两三届举人不中的话,还能自我解释为身体不好啊什么的。 这些且不论,做官之后呢? 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这贾政竟然只从正六品主事,晋升半级到从五品员外郎。 不管怎么说,明清时期,进士入部,大多以从六品或者正七品起官,在中枢六部混二十年时间,不说三品,至少四品职务应该到手,也就是熬资历。 这贾政,以起点非常高的正六品入仕,不仅远超二甲进士入部时半级甚至一级,甚至比状元还高,结果二十年的时间,只爬了半级,似乎比晋升三四级,还要难。 难在哪呢? 恩荫身份受人鄙视是一个原因。 但也不至于如此吧? 能力不够,才是真正的原因。 书中说,元春封妃之后,贾政得到两次挂职机会,从这两次的结果就可以看出贾政的真实能力来。 第一次,下派某省担任学政,学政,是掌控一省秀才、举人考试的正二品封疆。 可以想象,以贾政的读书能力,举人都没考过,还去管一批文官給读书人出题考秀才、举人? 岂不被官员、读书人一起笑死了? 还算好,没出什么问题。 皇帝大概也知道这贾政的能力实在不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收回京城。 政二老爷,挂职了一年多的正二品高官,没了。 第二次,皇帝再派贾政去江西担任粮道,也就是道台,明清时期等级不定,甚至有正二品,但一般也就是三品或者四品。 也不管怎么说把,粮道是一省粮食收税、储备、运输的重要职务,也是一个肥缺。 这贾政似乎还真没去捞钱,问题是,他门下的李十儿却借机贪污索贿,致政二老爷被御史弹阂,狼狈归京待罪,皇帝查清楚之后暂时没有归罪,让这位政二老爷再回工部担任从五品员外郎。 这到手的正四品实职,没转正,又飞了。 不过还算好,仅仅是粮道上出了钱粮问题,若在正二品学政上出了问题,明清时,就算宰相亲王参与了科举舞弊,那也是死刑,而且还是腰斩! 政二老爷幸好没在第一次下挂职务时带李十儿去。 好了,说了这么多,足够证明贾二老爷自身做官的能力是真的不够了。 虽然如今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贾政也只是在工部郎中的位子上熬了三年,就连升四级,但那官是怎么升上去的,独孤策还能不清楚。 就这么一个人,独孤策该有多大的心,才能生出扶持这么一个亲戚,按照独孤策的想法贾政最好就是安安分分的守着现在这个来之不易的鸿胪寺少卿的位子过一辈子才好。 再说贾琏这边,回到府上,先去回了贾母,果然如他所料,贾母闻言,顿时就冷了脸。 “他果真这么说?” 贾琏见状,心中暗自叫苦,可却也不能隐瞒,只能硬着头皮道:“回老祖宗话,策表弟确实是这般说的!” 贾母寒着脸,满屋子的人都能感觉到老太太这次是当真火大了,这倒也难怪,东西两府谁不知道,贾母自来就偏爱二老爷贾政,觉得二老爷贾政是个会读书,会做官的。 往常也曾抱怨过,贾政多年来一直在仕途上不大顺畅,是因为怀才不遇,如今好不容易升了官,却被独孤策说成是靠着元春得来的。 这倒也罢了,元春封妃,贾家会得到好处,这也是人所共知的,本身也不是件丢脸的事,朝中多少官员,还不都是靠着宫内的关系才攀上高位的。 可是让贾母动怒的却是独孤策对贾政的评价,在贾母眼中恭歉仁厚,才高八斗的贾政,到了独孤策这个晚辈的眼中,竟然成了一个腐儒。 贾母尚且如此恼,更别说贾政了,那边得了信,贾政当即就摔了一方平日里十分珍爱的砚台,平日里,他可是秉承着圣人教诲,君子不嗔不怒的,可得知了独孤策的言语,一向自视甚高的贾政二老爷如何能不怒。 “竖子!焉敢如此无礼!” 贾政虽然“畏惧”独孤策权势,也知道,如今贾府和宫中的元春都离不开独孤策的扶持,可他好歹是独孤策的长辈,被一个小辈如此看轻,这让他怎么受得了。 腐儒! 政二老爷可是一直都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之所以仕途不顺,一者是因为怀才不遇,再有就是被上司嫉妒打压,可却在独孤策这里只得了一个腐儒的评价。 单聘仁闻言,忙道:“世翁何必动怒,想来徐国公也是年轻气盛,这才听不进去良言,世翁只需循循善诱,多加教诲就是!” 另一个叫詹光的也跟着道:“单兄言之有理,徐国公是世翁的亲外甥,言语虽然无礼,可也正需世翁劳心,将其导入正途,此番与倭国之事,干系重大,徐国公年少识浅,到头来还是要多亏世翁这等老成持重之臣出面料理。” 贾政面色铁青,道:“说什么本官出面料理,那竖子不听人言,我便是说了,他又如何肯听,到头来,误了大事,罢了,罢了,他既不肯听我言,我又何必讨嫌,由得他去吧,到时候,办差了差事,惹得天子震怒,终归寻不到我的错处!” 贾政若是当真能如此,倒是随了独孤策心意,只可惜,他偏生是个不安分,往日里仕途不顺,还能闷在家里做个宅男,如今骤然升官,反倒是将他满腔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都给激发了出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