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梦红楼_第一百四十四章 真正的威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四章 真正的威胁 (第2/2页)

贻笑大方罢了。

    要知道,武德九年,突厥大军一直打到长安城畔,唐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而在仅仅几个月后,薛延陀就将十万突厥主力打得全军覆没,其战斗力显然远在唐军之上。

    可在短短两年之后,势力进一步扩张的薛延陀却竟然向大唐称藩,此时的唐军又怎么可能具备令薛延陀“畏服”的实力呢?

    事实上,薛延陀之所以甘做大唐的藩属,原因主要有两个,薛延陀自建国伊始,就与西突厥汗国交恶,而东.突厥最大的残余势力车鼻可汗更是与其仇深似海,这两支漠北大敌在背后的掣肘,令夷男非但不敢挥师南下,还不得不与大唐和睦相处,以免落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当然,仅这一点还不足以令薛延陀束手缚脚,甘做大唐的藩国,更不可能令夷男的态度如此软弱,薛延陀之所以肯对唐朝如此谦恭,还是因为其自身存有无法克服的痼疾。

    薛延陀是由从东.突厥汗国中叛出的数个部落结盟而建国,为了抵挡故国的讨伐,诸部临时共推薛延陀部落的族主夷男为国主。

    像这样的多部族国家,势必缺乏单一种族内部的那种向心力,而一个临时仓促组建的国家,也定然缺乏历史的积淀,且因缺乏传承惯性而导致部属的忠诚度不足,尤其是薛延陀奉行与东.突厥一样的部落联盟制度,比起高度集权的郡县制封建国家,这样的统治模式严重缺乏凝聚力,容易引发内乱,更致命的是,薛延陀在建国时急速吞并了大量部族,部民成分异常复杂,国家内部矛盾重重,而急速扩张的幅员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并且加剧了内部冲突。

    所以,新兴的薛延陀汗国虽然武力强大,但却根基不牢,内部存有重大的隐患。对于首任可汗夷男而言,带着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又无法借重法统的力量稳固统治,其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并不稳固,因此非但不敢对唐用兵,反倒还迫切需要大唐这个“外援”来帮助自己立稳脚跟,这也正是夷男率领新兴的薛延陀汗国向唐称藩的主要原因,否则纯军事实力更强的薛延陀是不会向战斗力不如自己的大唐俯首称臣地。

    当薛延陀与东.突厥激战之时,大敌当前,内部的纷争尚未抬头,但在东.突厥灭亡后,国中各部族间的矛盾便愈演愈烈。

    而在薛延陀的诸多隐患中,回纥部族的强大是最为致命的一环。自建国伊始,回纥部就是薛延陀汗国的军事主力,而这样一支强大,且不受控制的力量存在于国内,自然令薛延陀族的统治族地位摇撼不安。

    换言之,薛延陀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夷男自己却并不强大,建国之后,回纥部族日益壮大,逐渐反客为主,夷男的汗位越来越不稳固,结唐自固的需求也日趋强烈,这也正是夷男对大唐甘词厚礼,带着薛延陀汗国向唐称藩,且始终不愿与大唐解除宗藩关系的原因所在。

    但是这种别有用心的宗藩关系显然是并不牢固的,在东.突厥灭亡后,大唐与薛延陀一度相安无事。

    夷男需要借助大唐的支持来把持权力,遂在表面上承认大唐的宗主国地位,大唐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威胁,却无力击破武力强大的薛延陀汗国,只好与其保持表面的友好。

    然而双方始终心存敌意,彼此戒备,貌合神离,直到公元639年,李世民动了远征高昌之念,薛延陀对西域早有兴趣,便主动请缨助战,试图趁机在西域分上一杯羹。

    薛延陀拥兵二十万众,雄踞漠北,本就令大唐心存忌惮,如今又表露出对西域的勃勃野心,更是令大唐君臣感到了极大的威胁。

    唐廷既担心薛延陀借着西进坐大,又不愿有人与自己瓜分西域,便拒绝了夷男的提议。

    由于唐朝对薛延陀这个名义上的藩属并无制裁之力,缺乏威慑,因此李世民担心在自己与西突厥决战时,薛延陀不听号令,擅自插足西域,收渔人之利。

    为了保证自己在对西域用兵时不受干扰,唐廷于扶持以阿史那思摩为首的东.突厥降部自河南返回漠南,让其牵制薛延陀。

    大唐的这一举动敌意太过明显,双方苦苦维系的温情面纱自此便被打破。

    当年东.突厥亡国,主要就是因为薛延陀的叛离和其之后对东.突厥母国的反攻,因此东.突厥的统治阶层阿史那氏贵族们均对薛延陀恨之入骨,阿史那思摩麾下的东.突厥降部回到草原后,有了坐大的空间,肯定会对薛延陀构成潜在的威胁,加上东.突厥降部回到漠南后,势必将与薛延陀争抢草场等生存资源,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因此薛延陀对大唐此举十分不满。

    为了缓解这种抵触情绪,唐廷与其约定,东.突厥降部“为小”,薛延陀“为大”,又勒令阿史那思摩向薛延陀上贡牛马,做为安抚和补偿。

    然而阿史那思摩仗恃有大唐撑腰,非但不贡牛马,反倒派遣牧民偷窃薛延陀的牲畜,其嚣张的态度激化了矛盾,薛延陀本就对突厥降部回返草原愤愤不平,而这种不当行为便给其提供了发动攻击的口实。

    夷男

    殊不知,李世民也一直在算计着夷男,假意去泰山封禅,按夷男的想法,李世民封禅泰山,大唐的边备定然松弛,自己便可趁机重创阿史那思摩部,而无须考虑大唐的干扰。

    然而夷男没有想到,李世民和阿史那思摩竟然藉此事设下阴谋,就等着他落入彀中,也正是因为阿史那思摩早有准备,才能抢在薛延陀军偷袭前率部逃入长城,避开了这一致命打击。

    而从长城上守塞的唐军能不经请旨便放突厥降部通过边防,进入国境亦不难看出,阿史那思摩与唐廷中枢早有默契。

    薛延陀在击走突厥降部之后,立即便向唐遣使,愿与突厥和好,并主动提出与之和亲,释放出了明显的和解之意。

    显而易见,夷男此次只是想趁大唐无暇顾及阿史那思摩之机,以之前突厥降部偷窃自己羊马为借口重创之,并乘势将其驱离漠南草场,等到木已成舟之后,再向大唐遣使谢罪,并且主动与突厥降部和解,甚至缔结和亲,用表面谦恭的外交手段迫使大唐承认既成事实。

    说白了,薛延陀并非不愿与突厥降部和平共处,但这种和平必须建立于突厥降部并不插足漠南的基础之上。

    可见,夷男.根本就不愿与大唐撕破脸皮,毕竟他还需要靠结交大唐来维持统治,但薛延陀的国家利益却又无法容忍突厥降部占据漠南,因此他便煞费苦心地选择了一个时机,试图在大唐的容忍范围内打个擦边球。

    然而他却低估了李世民对自己的敌意,更料不到唐朝会处心积虑地布局算计自己,因此根本就没想到此次会与唐军交手,结果准备不足,终致大败。

    显而易见,这场战争的性质并不是大唐反击薛延陀的入侵,而是大唐杀气暗蕴,对薛延陀军发起攻击,主动撕毁了两国间的和平。

    大唐不宣而战,以还在接受朝贡的宗主国之身份,突然对自己的藩属国发起军事攻击,果然打了薛延陀一个措手不及。

    最终,立国只有十七载的薛延陀汗国在大唐的连番军事打击之下,土崩瓦解,宣告灭亡。

    虽然明知道历史的走向,可是,独孤策要的并不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他要的是彻彻底底的消除这种隐患,让西北草原大漠再也不会威胁到华夏民族的生存,要把一切威胁都扼杀在萌芽之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