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005章 广西狼兵雄天下 (第1/2页)
当时红七军的不少将领是原桂系的高级军官不假,如李明瑞、俞氏兄弟等,但大部分士兵都是桂西、桂西北、桂西南(百色、河池、龙州)的农民,来源地是桂系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 红七军的强悍只能证明广西士兵的强悍,当年湘江之战,一向能征惯战的桂军以7个团加6架飞机反复冲击,却拿不下灌阳、新圩一线阵地。白崇禧非常奇怪,是红军什么部队在阻击,他们长途跋涉哪来那么强战斗力? 回报说是彭德怀三军团的红五师,自师长李天佑以下,大多是参加过百色起义的广西人。 白崇禧这才恍然大悟:真是冤家路窄啊……说红七军是桂军的叛徒,太伤广西人的感情。各自为自己的信仰而战,从军人的角度来讲,各为其主,都值得尊敬。 在民国时期,李宗仁的桂系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特别是桂军的第七军,有“钢军”的美誉,第7军在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军阀混战的时候几乎从来没有吃过败仗。 在桂唐战争中,素以彪悍著称的湘军十几万人被桂军几万人打败并被收编。 在中原大战开始的时候,十万湘军在面对不到3万桂军的时候,又是一败涂地。 在中原大战后,桂军撤退回广西,湘军、滇军、粤军一共集结了近12万兵力力图战胜桂军并占领广西,但是桂军2万多人兵分两路,一路1万多先是击败了超过3万人的滇军,随后又战胜了近3万粤军,把滇军和粤军赶出广西;另一路也是1万人在桂林一带战胜了近6万湘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对桂军和广西民团的评价也相当高,桂军的表现也被国内历史学家认为是“杂牌军中的王牌”“战斗力可以和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相比”等等。 在抗战的八年期间,广西子弟兵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的时候,广西共征调了100万兵员补充部队和组建新兵,出兵之多在中国仅次于四川省,而按人口比例则居第一位。征调的兵员中,死伤人员已经无法统计了。”(广西档案馆资料) 而且广西子弟兵没有出过一支汉jianian部队,这在全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抗战时广西子弟兵多是光着脚,因为都是农村子弟,苦寒贫困,解放前广西农村罕有穿鞋的,就连*前很多干部子弟还是穿草鞋。 但参加抗战的广西子弟兵作战勇敢,宁死不退,而且纪律严明,这从桂系的钢七军身上可以看出,桂系钢七军在抗战时,积极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战绩。 日军战史里曾评价道:“桂系钢七军是中国军队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军队!” 广西有些地方现在还流传着唱白崇禧桂军的歌谣:“军队要学189、188,到处有人夸。” 这个189、188就是桂军。 当时有很多光着脚板的广西兵开赴江浙前线,当地的老百姓都很奇怪,没有鞋子穿的部队能打仗吗,后来看到广西兵作战勇敢,而且不像一般的国民党那样军纪废驰、抢掠扰民,纷纷打开家门,慰劳欢迎他们。 1937年,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桂系名将)率领桂系主力在台儿庄打败日军,取得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第一次胜利。 台儿庄战役,歼敌2万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这一仗不仅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空前胜利,也是日本新式陆军建立以来第一次惨败。 捷报传出,举国欢庆,一扫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对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和决心是一个极大鼓舞。 日军1939进攻广西,可几乎没能在一个城市和村庄占领超过3个月,因为人人都反抗! 北海外有一个小岛,1.8平方公里,不足100户人家,每三家人合钱卖一支火枪,居然也干掉几个日本兵,宾阳几个年轻人,把一个日本骑兵小队的战马全部偷光,全州的一个村庄,全村几千人用火统和农具,夜晚偷袭日本人,居然也枪得一挺重机枪并消灭十个日本兵,北海市的几万市民,为了报复被日军屠杀的200市民,秘密组织暴动,在两个台湾翻译官的配合下,夜晚同时暴动,同时消灭了站岗的十几个哨兵,夺取电台和军介库,用棍子和大刀消灭了一个中队120人的日本人。 曾有某村村民2人,在日本人来时未能及时逃跑被抓去搬运东西,一人50多岁了,因为反抗被打死,另外一个是村口的油坊工人,在挑水的时候用扁担把监督他的日本兵打下鱼塘,用洗衣的青石板压在水下,后逃跑,日军寻找失踪士兵不果后烧毁全村房屋; 还有一个是婴儿,在山上躲日本兵的时候因为哭闹,她母亲怕日本兵发现连累全村人,将其活活闷死…… 日本人在广西很难搞大屠杀,为什么? 因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少孩童,人人都是战士。 令日本人胆寒并在战史中高度评价的桂林保卫战。 很多日本老兵一致认为发生于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是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残酷的战役。(在日本人的战史中,认为桂林保卫战是“战争”中的两次认为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之一,另一次为昆仑关战役日军第5师团被中央军第5军击败)。 此役日军共集结了近7个师团,15万兵力,300多辆坦克,30多架飞机,大量重炮。而桂林守军只有广西桂军第一三一师这一个师1万2千余人,加上后来从各地自发进入桂林城的广西地方民团,总兵力不到2万人,没有坦克飞机,只有22门火炮(加农炮两门炮,山炮12门,高射炮4门,战车防御炮4门),大部分广西民团和少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