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帝皇龙气、创造人物 (第1/2页)
华夏一四零二年七月十七日,永乐帝登基。 一四零二年七月十八日,在人们眼中的朱棣在早朝之上,连下数道圣旨,大约分为三点。 一、大封群臣,靖难之役站在他这一边的文臣武将、大肆封赏,三军也得到大量赏赐,其它一些武将也不予追究。 二、安抚众位藩王,绝口不提什么削藩之事。 三、废除朱允炆的一些政策,恢复朱元璋时期的政策。 三道圣旨最难的是第三道,不过朱元璋余威未散,加上朱棣是打出来的皇帝,文臣们想反抗也无用。 圣旨一下,人心渐渐稳定,朝廷也渐渐稳定下来。 随后几天,人们眼中的朱棣又陆续下了两道圣旨,恢复重建锦衣卫,赐死方孝儒等人。 方孝儒几人就是朱允炆的死忠,虽然不杀他们有不少好处,但是他依旧杀了。 因为在此时的董恒眼里,无人不可杀,只是杀的时间先后有所不同,杀了方孝儒等人的后果他承担的起,又何必留着碍眼? 正好,也可以给天下官员一个警告,他不是朱允炆,他会杀人。 锦衣卫的恢复、方孝儒等人的死亡,使朝廷发生了些许波澜,但也无甚大碍。 这个世界的大明,在这时开始,终于展开了变化始端。 永乐第一年,设立军校,完善朝廷不健全的制度。 第三年,废除卫所制度、改革兵制,免除士兵一家税收,大幅度提高士兵生前、战死后待遇等等,获得绝大部分完全的兵权。 第五年,带兵出征,北击异族,大获全胜,在草原上建城、从明国移民过来,逐步占领草原,获得所有的兵权。 第七年,鼓励民间生育,在数年的准备下,强行改革税收,所有人只要有地就都要交税,商税也进行改革,倡导商业发展。 虽然那些官员地主们起了争议,但还是被他以铁血手段压了下去。 第八年,开海禁、命令郑和带头下西洋,同时大幅度提高官员俸禄、待遇,给文人们一个甜枣,安抚了一下他们。 第九年,再次带兵出征,使用发展很大的火器将异族再次打败,占领大部分草原,继续建城。 次年,凭着无上威望,改革科举制度,大力提拔实干人才。 第十一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同时出兵直指东瀛,次年,占领东瀛,在东瀛大批移民,彻底将其化为华夏的地盘,同时也解决了海盗、倭寇问题。 至永乐十三年,国泰民安,国力强盛之极,兵锋所指,莫敢不从。 这时,董恒下旨,移都北平(今北京),彻底整顿藩王问题,随后再次大力发展国内。 兴修水利、大肆修路,凭借着改革带来的财富、国力,大明这个国家时刻发生着变化,虽然还有不少瑕疵,但总体上、他是好的变化。 永乐十五年,董恒下旨,强力整顿佛教、道教以及各大宗教。 十六年,率百万雄狮和强大火器,横扫整个草原,无数异族要么纷纷投降、加入汉族,要么全族逃走。 这一战后,董恒、或者说朱棣的威望达到巅峰,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一言堂,可这时,他却更加谨慎。 帝王之术被其运用的更加熟练,名臣能将不断涌出。 永乐十八年,彻底攻占西域、高丽等地,虽然那些地方都不好管,但董恒这一次只有一个字,杀。 而在他十八年来有意无意的打压腐儒、倡导百家齐放下,朝廷中也没几人反对。 永乐二十年,大明的领土、国力都已经达到了巅峰,万国朝邦、初现百家齐放。 这时,董恒也感觉到了这具身体已经快不行了,开始留下后手。 永乐二十二年,永乐大帝驾崩,全国悲泣。 ………… 神州大地,晕倒在床上的董恒毫无知觉,一个时辰后,他的双眼忽然动了动,睁开了,顿时、一股威严直射而出。 与此同时,那青铜色小鼎重新散发出金黄色光芒,不过这次金黄色光芒不是对外散发,而是对内。 道道金黄色光芒从心脏处的皮表开始,蔓延到董恒全身上下每一个角落,乃至灵魂。 随着这些至尊无上的金黄色光芒注入到他的身体,董恒明显感觉到变了! 原本有些沉重的身躯、灵魂开始变得轻松,暖洋洋的,犹如未出生的婴儿,呆在母亲肚子里一样。 渐渐的,一些黑色杂质开始从他身体毛孔排出,皮肤、肌rou更加紧致、结实,血液更加粘稠、澎湃,骨骼更加紧密、坚固,灵魂意志更加轻松、思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