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进度 (第2/2页)
钦州府没有多少关系,钦州府虽然现在还是归广东管辖,但是地理上却更接近广西其他城市,跟南宁之间的距离比跟广州之间的距离进的多,而再往西走个几百公里那就是更加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土司统治地区了。 在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想要创办现代化的工业要么就是到那些发达的沿海地区去,因为那里有良好的商业氛围和创办条件,但是这一点在现在这个腐朽的社会很难实现,不为别的,只是贪官污吏太多罢了。在这钦州府的话,好歹有着自家叔叔就在广西当差,而且官职也不算小,文武兼备,要是离开了这个地方,不说到伤害武汉那些大城市去,就算到同为两广之地的广州,估计等他刚刚创出一些名头就被别人勾结官府或者洋人的势力给吞并了。 这条路行不通之下就还有一条路,那就是从外面引进人才,但是这条路也不现实。在清末这个社会,熟练的技术工人都是非常稀缺的人才,就像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研究僧一样。要想把别人从繁华的大城市勾引到这偏僻的钦州府,至少得个人开个两三倍的工钱吧,而且有工钱别人也不一定来,这个时代人们安土重迁的思想还十分浓重,不是过不下去的话基本都不会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 想来想去之下好像也就只有自己培养这一条路了,想到自己培养,周泽端眼前一亮,自己不是有个教育系统吗,这教育系统里所存储的知识可都是来自于未来时空的啊,要是自己用这里面的知识来创办一所学校的话,想必也不会比现在西方那些知名的大学差到哪里去吧。 一想到自己可以创办一所拳打剑桥牛津,脚踢哈佛麻省的世界著名大学,周泽端脑子里就忍不住乐了起来,仿佛他已经看到了自己名垂世界历史的那一天。不过很快残酷的现实就把周泽端打击得没有一点脾气了,因为想要创办一所大学的话,不提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单单是教师和学生就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老师还可以到处去挖的话,那学生总不能到处去挖吧,现在的两广之地,都还没有什么像样的中等教育,到时候他学校创办起来总不能叫那些读八股文把脑子读坏了的秀才举人些来念书吧,到时候还得给他们进行自然知识的基础教育。所以这要想有足够的学生的话,还得先把基础教育做起来啊。 后世有一句话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后世教育比较完善的年代,一个学生至少要先进行九年的基础教育,然后再分流到职业技术教育或者高等教育上去。但是在现在这个年代,可没有后世那么强大的基础教育能力,在这个时候中华大地上更多的还是读经史子集,写八股文章的传统文人,只有江浙一带因为开放的早,所以有很多新式学堂,而两广之地也就只有广州城里新式学堂较多,而钦州府里,这些新式学堂是一所也没有的,不然之前的周泽端也不用大老远跑去香港念书了。 想到这些,周泽端就觉得自己应该创办一所基础教育学堂,先培养一批拥有一定知识的小学生中学生出来,只有拥有了足够数量经过基础教育的学生,自己才有可能从中挑选出一批可以进一步深造的大学生出来。 不过现在的周泽端还只是个未成年的毛头小子,虽然这次力主引进机械效果显著,让周老爷子对他刮目相看了一会,但是兴办学校这种事情自己还是没法拍板做主的。不过很意外,等周泽端把自己的想法跟老父亲一说之后,周老太爷居然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这可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在这种传统士绅的眼中,办学那可是跟造桥修路一样积功德的事情,更何况从之前三弟传回的家信当中也隐隐透出了现在朝中大员们对存在多年的科举制度颇有微辞,被动挨打了这么多年,兴洋务在满朝文武当中几乎已经成了共识,要不然也不会在光绪朝派出那么多公费留学生了。 既然孩子想要做一些正式,作为父亲的周老太爷自然不会阻拦,相反还非常支持,只不过在创办之前周老太爷还是跟周泽端约法三章,既然要教学生,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行事跳脱,需得稳重,而且最重要的是老老实实办学,不得搀和什么革命一类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