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 搜寻 (第2/2页)
的战机至今还未恢复联络。”当鲲鹏一号刚刚进入巡航模式时,空中交通管制中心便再次发来了报告。 “除预警机护航战机之外所有战机立即向我处集结,调转航向前往第九区域天气异常区域。”鲲鹏一号指挥官在得到消息后立即命令道,“通讯员,向补给站报告我们的行动。” 十数分钟之后,从各处以最快速度赶回到鲲鹏一号身旁的数百架战机以及所有被派出的SDZ02D型喷气式预警机也同时返回了鲲鹏一号。战机全都以五机编队在鲲鹏一号周围伴飞,并同时接受来自鲲鹏一号的弹药补给。而两架连续执行了数十小时任务的SDZ02D型喷气式预警机返回了鲲鹏一号接受检修。而之前没有起飞的八架SDZ02D型喷气式预警机则全数起飞,在护航战机的护航下,开始有序地接管了部分战机的指挥权,组成了八个大型的战机编队,剩余的战机则作为鲲鹏一号的护航机及预备队由鲲鹏一号直接进行指挥。九个战机编队将鲲鹏一号拱卫在中央后,这一庞大的机群一齐转向朝着第九区域飞去。 “各中队检查通讯状态,确认武器数量及状态。”在前往第九区域的航程中,鲲鹏一号的空中交通管制中心便再次要求所有战机再次确认所有设备的状态。 “A015中队,通讯状态确认。装备正常。” …… “B001中队,通讯状态确认。装备正常。” …… “B010中队,通讯状态确认。装备正常。” …… “I020中队,通讯状态确认。装备正常。” 五分钟之后,所有战机中队都完成了战前自检,而在自检中发现的问题也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第一战机编队,锥形队形,率先突入侦查。”在抵达了第九区域之后,鲲鹏一号的指挥官立即开始指挥战机编队突入天气异常区域进行探索。 第一战机编队中的战机均为HHT11D型重型通用战机,该型战机为华国制式舰载机,采用双发单座设计,发动机使用的是BHD11型变涵道比发动机,机载观瞄及雷达系统采用一体化的模块化设计,可以随时按照作战任务进行快速更换,能够保证了其在多用途的前提的作战能力。 “第一战机编队收到,武器系统全部上线待命,锥形队形开始突入。”接到命令的SDZ02D型喷气式预警机立即开始将命令具体化后布置了下去。 位于机群前方的第一战机编队立即开始加速变换队形脱离了机群,朝着气候异常的区域飞去,一头扎入到了厚重的云层中。其余战机编队则继续在气候异常区域外围巡航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环境干扰过强,与第一战机编队通讯中断。”当指挥第一战机编队的SDZ02D型喷气式预警机钻入云层中后,通讯员立即报告道。 “加大通讯阵列发射功率,计算干扰因素,制定应对方案。”鲲鹏一号的战术指挥中心(CIC)立即对这种情况作出了应对。 “紧急报告,经过分析干扰因素类型类似于‘地球之窗’中的干扰因素!”数分钟之后,一个令人不敢相信的报告送到了鲲鹏一号的指挥官面前。 鲲鹏一号的指挥官强压下心中的震惊,立即按照探索超空间之门的标准模式下达了探索命令。 “立即派出固定编程无人侦察机!”CIC立即改写了数架正在待命中的无人战机的编程,并将其派入了云层内。固定编程无人侦察机是完全依照机载仪器的数据执行预定命令,不受任何外部指令及其他因素干扰,能够在没有遥控的情况下对不明区域进行探索,并按时返回出发点。除非遇到不可抗力或者被击毁,否则固定编程无人侦察机便会依照机载计算机推演出的最佳方案执行最初写入的任务,是用于探索新出现的空间之门的最佳选择。 “把这份报告最高级别加密转发补给站!”随后又让通讯员将这份报告发回补给站,请求进一步的指令。 “全机武器系统上线,电子战系统全部上线。”最后鲲鹏一号的指挥官对所有战机下达了作战命令,“第二、第三、第四战机编队组成大型突击编队,随时准备支援第一编队。” “收到,突击编队编组完成,全机就位。”三架SDZ02D型喷气式预警机重新编组为一个前线指挥所,指挥着突击编队脱离了航线进入突击位置待命。 随着,鲲鹏一号的通讯阵列功率逐渐增强,虽然鲲鹏一号仍然无法与第一战机编队取得联系,但已经能够确认第一战机编队的电子特征信号。 “区域内,确认发现支援舰队!正在交战!”在鲲鹏一号与第一战机编队恢复联络之后,收到的第一条消息便是一条期待已久但喜忧参半的消息。 “全部编队准备战斗,第七、第八战机编队立即返回更换反舰装备。”作战指挥中心立即着手开始安排支援先行的第一战机编队的各种准备,召回了同样由HHT11D型重型通用战机组成的第七和第八战机编队。 “第二、第三、第四战机编队立即突入,增援第一战机编队及支援舰队。”鲲鹏一号指挥官立即补充命令道。第二、第三和第四战机编队是由从补给站起飞的LHT15C型重型通用战机。该型战机为华国现役最强的制式战斗机,采用三发双座设计,是一种超远程、中高空、空优战机,拥有比其他战机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更多的有效载荷。主要用于夺取战区的制空权,同时也能够兼任一定的对地对海攻击任务。 “假如这是碧海的陷阱怎么办?”战术指挥中心却对指挥官的这一命令提出了质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