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精心挑选的节目 (第117/176页)
星光唱片的。 别的唱片公司怎么做我不管,但星光唱片一定会提倡和支持原创音乐,扛起未来华语原创音乐的复兴大旗。” 卢國沾和黎小田闻言,眼睛都是一亮。 卢國沾急切地问道:“真的么?” 卢國沾在两年后因为有感于香江乐坛情歌泛滥,厌倦了长期大量地写作男女爱情为题材的歌词,发起了“非情歌运动”,号召音乐人创作更多题材的歌曲,包括励志、人生哲理、亲情、社会时事及时弊、流行现象、世界大事等等领域。 可惜因为市场品味和商业原则下,“非情歌运动”成效不大,最后无疾而终。 但也足以证明卢國沾对推广原创音乐还是非常热心的。 吴明嘴唇微微地扬起,肯定地点了点头。 “我想赚钱有很多途径,比如我那个星辰娱乐游戏公司一年可以盈利五六亿美元,唱片公司那一年区区几千万港元的利润我还不放在眼里。” 众人都是点了点头。 可不是么,整个香江的唱片业加起来一年也就差不多赚个几千万美元,比起游戏公司的利润实在差太多了。也难怪吴明看不上眼。 “不知两位老师一首歌能够卖多少价钱?”吴明轻轻一笑问道。 卢國沾回答道:“我作词一般一首歌一万港元左右。” 黎小田也回道:“我和老卢一样,也是一首歌一万港元左右。” 吴明伸出五根手指,嘴角微微勾起,笑道:“那以后两位老师一首歌的价钱就是五万港元。” 黎小田瞪大了眼睛,惊呼道:“真的啊?!” 吴明呵呵笑道:“自然是真的,而且随着公司发展,这个价格可能还会往上涨。其他加入我们公司的音乐创作人,虽然不可能得到和两位老师一样的价格,但也会比以前多上许多。 以后唱片公司的利润,我都会用来发展华语原创音乐。这样就算其他唱片公司不重视原创音乐,有我们星光唱片,原创音乐也不至于衰落。 解决了音乐人的酬劳问题,大家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也就更有动力坚持原创音乐了。” 很多时候,不是音乐人不想坚持原创音乐。但是窘迫的生活现状,逼得他们只能放弃理想,屈从于现实。 卢國沾点头赞同道:“的确,如果做原创音乐还能赚钱,就算赚的少一点,很多音乐人还是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黎小田笑着插话道:“更别说老板你给的酬劳还比以前更多了!” 前世许多音乐人根本赚不到钱,都一直坚持原创音乐。 这一世,有了吴明的支持,没道理坚持的人会比前世的人少。 吴明沉吟了一会儿,询问道:“不知两位老师和顾家辉、黄霑两位先生的关系如何?” 卢國沾和黎小田两个人虽然都是音乐大师,但单凭两个人的力量,还是有些薄弱。 所以吴明就将主意打到了香江乐坛另一对黄金搭档,顾家辉和黄霑的身上。 黎小田眨了眨眼,虽然有些不解,但还是回答道:“因为同样醉心于音乐创作,所以我们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 吴明微微一笑,说道:“那就好,我想请两位老师出面,邀请顾家辉和黄霑两位先生加入我们星光唱片,一起推广原创音乐,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黎小田笑道:“我看老板你是担心就我们两个人,扛不起原创音乐这杆大旗吧!” 随即他又正色道:“老板你的意见正合我意,就算你不说,我也想把顾生和黄生拉进来。想必他们两人听过老板你的分析之后,也会非常愿意为推广原创音乐的事业搭一把手的。除了他们之外,我们还会邀请其他香江的音乐人的!” 吴明闻言,轻松地笑道:“那就好,万众一心,齐力断金。我们的原创音乐一定可以发展起来的!” 作为后世人的吴明,非常清楚后来华语乐坛的状况。 时间越往后,华语乐坛就越衰落。好听的华语歌曲越来越少,国人越来越倾向于听欧美流行歌曲。 而这个祸根可以说是在华语音乐繁荣期就种下的。 因为内地的流行音乐发展的比较晚,所以在新世纪以前,港台乐坛差不多就代表了华语乐坛。 众所周知,八、九十年代是港台音乐最繁盛的时期,以刘德桦、张雪友为代表的四大天王席卷亚洲。 但是香江本土的原创力量,根本达不到这么强。 当时市场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粤语歌曲,是翻唱曲、抄袭曲、改编曲,其中前两者占比较高。 歌手乐于翻唱岛国歌曲,因为这样有保障,只要歌手自身不算太差随便翻唱两首都能火。而唱片公司喜欢翻唱歌曲,因为这样成本少。 这样的环境,逼得坚持原创的Beyond远走RB。 另一方面,看起来似乎比较尊重原创的湾湾,也盛行拿来主义,大量作品源自岛国歌曲的翻唱。邓丽珺、刘渃英等流行歌手的大量作品都是如此。 后世就有人戏言,岛国的中岛美雪一个人养活了半个华语歌坛。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当时的港台翻唱歌曲实在太多了。 如果岛国的乐坛一直繁荣下去,港台歌星自然可以一直翻唱下去。反正他们早已经不在乎歌曲是不是原创的,只要能够火,随便怎么都行。 只是新世纪之后,日文歌发生了很大变化,再没有那种经典旋律产生,都是些儿童偶像,唱口水歌,港台歌星没的翻了,也就枯萎了。 后来华语乐坛甚至还被韩国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攻破,被无数人耻笑。 为了改变这种未来,不让前世那样屈辱的事情再度发生,吴明才下定了决心,要扶持华语原创音乐。 ------------ 第一百三十四章会面 本来港台乐坛衰落之后,内地乐坛如果发展起来,倒也可以支撑起华语乐坛的重任。 毕竟那个时代信息不发达,内地乐坛的音乐人和国外接触比较少,而且比港台乐坛的音乐人更有节cao,所以虽然流行音乐发展的比较晚,但是原创度一直很高。 可惜后来唱片业没落,盗版音源让做正版的唱片公司赔了个底朝天,纷纷转行做艺人经济,做商演赚钱。 商演,歌曲好不好不是决定因素,知名度才是。而获取知名度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音乐节目上露一嗓子,这不需要新歌,老歌就够了。 等到韩流来袭,粉丝经济一说崛起之后,大陆商人们就发现了,原来偶像的演唱会比歌手的演唱会更赚钱。 从此,听觉系变成视觉系,歌曲变得更不重要了。实力派敌不过偶像派。 对于粉丝来说,只要舞台上站着的那个人长得好,舞跳得好,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至于偶像是不是假唱,或者唱得不好,那又有什么关系? 迷妹们都知道,决定自己偶像前途的是商业价值,一定要为他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只是,这个国家歌手的天,和音乐关系并不紧密。 这和同受音乐数字化冲击的欧美日韩显著不同。在那些国家,有公信力的排行榜和音乐奖项,对歌手的声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即使是以包装偶像出名的韩国,歌手出道也是通过音乐节目和单曲打榜,没有新单曲的韩团很快就会被新人取代,人气下降。 而不靠颜值俘获粉丝心的bigbang,靠的就是碾压其他团体歌手的单曲数目。 但在我们国家,我们看到的是,曾经最具影响力的金曲奖变得越来越无人问津。在音乐盛典上,明星变中心,颁奖变闹剧,粉丝更加关注的是明星势力榜,是在网站页面的宣传位。 这一切其实暗示了,在华夏,好的音乐对歌手商业价值的影响,变得有多低。 可以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