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病倒 (第1/1页)
裴该究竟说错了什么话,才收获了众人的奇特表情,并且徐光还对张宾指斥他是“谄媚小人”呢?其实很简单,正是“主公”二字。 这称呼后世很常见,而且通过《三国演义》等小说的普及,会被人误以为是古已有之,然而事实上在这两晋交替之际,这还不是一个惯用的称呼。张宾、徐光等人无论当面还是背后,大多称呼石勒为“明公”,这里的“公”并非指石勒汲郡公的爵位,只是一种尊称,而“明”是对公字的修饰,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汇,很顺口,无论当面还是私下,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全都可以用——这才是当时士人君臣间常用的称谓模式。 至于蘷安、支雄之类胡人,原本没那么多规矩,跟着石勒起兵时,经常就你啊我的,或者直接叫名字。等到石勒的身份提高一些了,他们也觉得这样不大合适,一开始想用胡人部族长的名号来称呼石勒,也就是“大人”,但随即就遭到了中原士人的嘲笑——中国人叫直系长辈才用“大人”一词啊,你们这是打算做他干儿子么?后来还用官职称呼石勒,感觉不大顺嘴,干脆也跟张宾他们学,直接称呼“明公”了。 胡人间惯说主从,士人间则惯说君臣——主从,主从,感觉我是你家佣人甚至奴婢,不是有身份的下位者。所以在中原士人口中,“主”这个字并不常用,将主字和公字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尊称,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所以他们才会怀疑是裴该临时编造的,以此不伦不类的称呼,特意向石勒表忠心——我是你的忠仆,你是我一家之主啊! 然而当徐光在背后嘲讽裴该的时候,张宾却不附和,反倒念了几句史书,以证明这词儿并非裴该生造,而是有所本的。“主公”的称呼始见于陈寿《三国志》,而且仅见于《蜀书》部分,考虑到陈寿就是蜀人,容易获得第一手材料,那应该不是他的编造或者讹误。大约在刘备入蜀,直到自称汉中王,这一段时期内,包括诸葛亮、法正等文臣,甚至于马超这个北地武夫,他们的好几处言辞当中都可以看到这个新名词。 在此前不这么叫,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候只称呼刘备为“将军”(刘备曾任左将军);而至于称汉中王之后,当然大家伙儿就得叫他“大王”了。 由此可见,那是刘备集团在特定时期单独给刘备加上的尊称,就好比有一段时间,江东臣僚喜欢称呼孙权为“至尊”——始作俑者是鲁肃。“主公”的称呼后来随着《三国志》的布散,逐渐风行起来,但在这个年月,读过《三国志》的人却还并不太多。 晋惠帝元康七年,也就距离此时仅仅十四年前,陈寿去世,尚书郎、梁州大中正范頵上奏,说:“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希望能够官方收藏他所写的史书,朝廷这才下旨,派人去陈寿家里抄录下《三国志》来,藏于府库——所以说从十四年前开始,这套书才真正开始面向大众。 然而这年月还没有印刷术,书籍全靠手抄,传播速度很慢,再加上政局动荡,肯于和能够安安稳稳坐下来抄书、读书的士人那就更加寥寥无几。徐光是听说过这套《三国志》的,但他压根儿就没有见过,所以不明白“主公”一词的来由;张宾因缘巧合,有幸读过,当即将相关语句缓缓道出。他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但徐光自然能够读得出来他的潜台词——“傻X,自己读书少还有脸指责别人!” 徐光又是羞惭,又是尴尬,心中既恼张宾,更恨裴该——你说你耍的什么宝,卖弄自己读过的书多吗?是,我承认你世家子弟,书籍资源肯定比我们这些普通士人要丰富多啦,但初来乍到的,就敢这么炫耀?你是不知道“死”字该怎么写啊! 至于裴该,在他的灵魂当中,受《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影响,本以为“主公”就该是这年月很普遍也很普通的称呼,故此没过脑子就脱口而出了。直到瞧见旁人的表情都很奇怪,他在返回途中反复搜索旧裴该残存的记忆,这才恍然大悟——我靠,还真说错话了! “明公”和“主公”这两个词汇相比起来,前者貌似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并且自重身份,后者就显得亲昵多了,君臣之礼再加主仆之亲。怪不得那些家伙用如此怪异的眼光瞧我,他们不会以为是我生造出这个词儿来,故意谄媚石勒的吧?!特么的石勒本人一定是这么想的,所以才会瞬间雀跃,还攥住我手腕子说等他回来咱们再深谈…… 完蛋了,完蛋了,从此要被当作谄媚小人,这丢脸可丢大发了!裴该真是懊悔无地,但是想来想去,大错已然铸成,时间不会倒流……该怎么办?干脆,将错就错,我从此就叫石勒“主公”算了,直接一条道儿走到黑!这词儿又真不是我现编的,它有所本啊,不过汝等读书太少罢了。我叫石勒主公,不是把他当成刘备,而是自诩为诸葛亮——怎么着,不服气啊?! 论出身门第,如今胡营中自然以我为最高,难道我连文化方面的这点发言权都没有吗?只要我梗着脖子坚决不认错,并且表现得一切都很顺理成章似的,那……那肯定我就是没错,错的是你们,是这个社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