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臣_第五百六十八章行卷之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六十八章行卷之风 (第1/1页)

    像马远翔这样早早来到京城的举子不在少数,京城居大不易,没有好处这些士子当然不会早早地进京来。﹣菠∩萝∩小﹣说

    最大的好处便是扬声名。新年伊始,各类诗会、文聚盛行,有泽昌书院、章义书院、国子监三大巨头筹办的雅聚,有各州士子自行组织的集会,有京中王公贵戚召集的赏风景吟风月酒会,在帝都每天都有十余处文会发生,参试的举子根据自己的人脉和能力在从中可以选择。

    建武元年原本要开恩科,但恰逢科举之年,两科合在一起显得意义很重,传闻天子甚是重视,派人在打探应试举子中声名显赫者。建武元年朝拜大典,各州的王爷进京,有意提携本州的士子,趁在在京的时候纷纷召开文会,替本州的学子扬名声。

    比较有名的集会有正月初二韦右丞在隐仙亭召集的赋雪会、正月初十太子在雁山庄园举办的建武诗会、正月十六日安阳王在王府进行的南北贺新年词会,至于泽昌书院、章义书院、国子监各自举办了几场文会,甚至以相邀的方式进行了几场文斗,就连崭露头角的黄羊书院也在望远楼办了场迎春会,不少人的名字脱颖而出,成为今年及第的热闹人物,有国子监的胡立省、沈泽长,泽昌书院的花凌枝、方显道,章义书院的艾青青、陈百思,像马远翔这样小有名气的更是多达百人。

    门槛无处不在,这些集会对应试的举子来说并非想去就去的。多数集会都会通过请柬的方式进行数目限制,比如说太子的雁山庄园建武诗会,在京的举子谁不想去参加,可惜仅有二百张请柬,马远翔失之交臂。此会泽昌书院的方显道以《建武斌》搏得太子青眼,马远翔事后看过《建武斌》深感遗憾,自己如果当时在场的话太子嘉许的人就应该是他了。

    机会可遇不可求,马远翔每天从早到晚忙着赴会,但接触到的层面不高,除了韦驸马的那次赋雪会比较上档次外,接下来近月的时间他都仅在一些小形的聚会中打转,虽然声名有所上扬,但相比胡立省等人还差了很远的距离,马远翔曾听见有人不屑地说化州乃边陲蛮荒之地,能出什么才学之士。

    生气归生气,收不到重要的请柬照样无法在一众试子中扬眉吐气。看到马远翔愁眉苦脸地叹气,乔天桐出了个主意,道:“远翔大才不为世人所知,何不把平日诗文写成卷轴,送呈给京中王公、士林前辈以求推荐,如能引得注意或评点,胜过在文会中消磨锐气。”

    马远翔笑道:“乔兄一语点醒小弟,每日参加那些文会真不如前往那些大臣前辈处行卷。”

    行卷之风始于大魏,参试的举子将自己得意的诗赋时文写成卷轴投送给显达者,这些显达者对呈献行卷的后辈多会加以提携和指点,为其在士林中增加名声,甚至向当权的大臣推荐,大魏时期不少人因此及第。

    郑代魏之后,科举实行糊名、誊录之制,大大减轻了行卷的作用,可是行卷之风依然盛行,因为文名显著的士子多少会让主考官注意到,特别是会试之后还有殿试,决定名次的重要因素往往士林中的声名。

    江安义当年入京应试,携范子炎所著的《云水潭话》之声名,再加上望远楼得申国公赞赏,最后得中状元得益于安寿公主那句“父皇您是英明神武千古名君,怎么能没有连中三元的状元呢”,而究其根本还是江安义在望远楼上那首诗打动了安寿公主。

    要想行卷当然要事先打听清楚京中显要及愿意提携后辈的士林名士,马远翔用一两银子从小二处买到“行卷录”,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小二做惯了这生意,笑嘻嘻地道:“几位公子爷,这是今年刚更的新版,一分价钱一分货,将来几位公子高中之后莫忘了打赏小的几文。”

    乔天桐灵机一动,问道:“小二哥,你那里可有可能是今年主考官的名录?”

    会试主考官的任命在四月初一的大朝上由天子拟定,正考官一人,由从三品以上文官或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担任,副主考一人多由正四品官员担任,当然也有例外,江安义那科的副主考是从五品的刑部郎中段次宗,而同考官二十名,多由国子监、六部九卿五品以上官员组成。京中消息灵通人士颇多,能从日常的蛛丝马迹中分析出些有用的东西,对天子心目中的主考官做出猜测,比如说有传说说天子女婿韦祐成今科极可能成为同考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