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一章 (第2/2页)
色,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而这两个词加起来又是什么? 就是片中被反复提及的那个词:伪善。 是的,这是大人们绝想不到、也绝不愿意看到的教育成果。可惜,他们的所有做法,却在逼着孩子往这唯一一条通向成人世界的路上走。 而这所有的教育成果就体现在,当父亲唱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后,女儿还要微笑着说“我觉得挺好听的呀!” 它就体现在父亲和情人生了昭昭却瞒着李玩,等到孩子生日酒席上,父亲把李玩直接拉到现场面对突然其来的真相,并隐隐向她传递一个信息:今天是个合家欢的好日子,不许闹别扭。好了,你可以开始笑了。 以及最后的最后,李玩得了物理奖被保送重点高中,庆功宴上并不知情的叔叔端上一盘狗rou。熏得黑黑的,毫无生气的狗rou。李玩犹豫片刻,一口吃下去,并笑着说了句,“谢谢叔叔。” 至此,一场成人教育终于走完了它全部的流程,而庆功宴就是所谓的“成人礼”。这场成人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格外残忍,是把那个已经“死去”的自我献祭给众人,用众目睽睽下的认输来换取成人世界的门票。 从此在大人们眼里,你才真的长大了。 你终于可以体谅那一句“我都是为你好”的话语的分量,你终于可以在遭受委屈后迅速收拾好情绪向前看,你终于可以对一切内心无比厌恶的人和事,也报以难辨真假的微笑。 这一切正如你曾经可以因为好恶而拒绝一杯牛奶,而此后你将不再有同样的勇气去拒绝饭桌上递来的一杯酒。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这样长大?” 而大人们会说,“因为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 你看,冰场上的昭昭不是也在教练的冷眼之下,苦苦哀求却得不到拥抱吗? 是的,他也会这样长大。 所以不用抱有幻想了,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你听了这话或许不会变得开心,但是否因此获得了一点安慰呢? 如果是的话,那就无奈的接受吧。 《狗十三》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勇于直面现实的国产片,但它又并没有一味沉迷于说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表达了某种无奈。 影片最后,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爱因斯坦,它已经在新的主人那里拥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贝贝”。李玩并没有上前讨要,反而说起,“还好它没有认出我。” 她依然相信爱因斯坦在另一个主人那里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对待。就像平行宇宙里的另一个自己,已经过上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之后,她独自走到街角,用力哭了一场,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了镜头里。 画面一转,停在了一面墙上。那墙上贴着一张寻狗启事,已经被风沙啃咬殆尽。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仔细听,不是楼上的疯子学出的鸟叫声,也不是摇滚乐愤怒的嘶吼,而是一个成年人拍着你的肩说的一句话。 那句话是:“往后啊,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这是印在《狗十三》海报上的一句话。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2015年的国产片《黑处有什么》,与《狗十三》一样,它也讲述了一个女孩痛苦的成长故事。 有趣的是,《黑处有什么》把女孩的成长故事和一起连环杀人案并置,以谋杀的残忍来映衬成长的残酷。 这种并置很有意思,使得rou与灵的消灭互为镜像。 到了《狗十三》中,导演曹保平选择了另一种对位镜像的方式,即“人与狗”。 这种对位方式,肯洛奇在其名片《小孩与鹰》里早有示范。 片中的小孩与鹰看似是豢养关系,实际上小孩就是待飞的鹰,而鹰就是未老先衰的小孩。 只不过肯洛奇将焦点对准社会结构的不公,而曹保平探讨的是中国式家庭以温情之名对孩子行戕害之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狗十三》还有另一个名字《女孩与狗》。 片中的狗,就是女孩的另一个分身。 在面对狗所象征的“自我”的丢失时,这个女孩做了最后一番徒劳的挣扎。最终,她彻底失败了。而对大人们来说,她只是顺利长大了。 影片中的女孩名叫李玩,与堂堂和高放相比,她有着远超过同龄人的成熟。 她爱看《锵锵三人行》,爱听摇滚乐,爱读霍金的《时间简史》…… 在堂堂和高放一个用买醉来告别、一个用纹身来铭刻他们的幼稚爱情时,李玩看似搅在其中,其实始终是个局外人。 导演曹保平也运用了大量的浅焦镜头,来营造李玩与周围空间的疏离感。 这个独立的女孩不可能像堂堂那样,早早便熟稔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并自愿成为默契的“帮凶”。相反,她必然要经历反抗,并最终以更惨烈的代价接受“长大”,以成就其天真的悲剧性。 影片中的李玩痴迷于物理学,却在父亲胁迫下改报了英语小组。为此,父女俩闹得很不愉快,于是父亲送给他一条狗作为补偿。 李玩给狗起名“爱因斯坦”,以此重申自己对物理的热爱。 由此开始,我们会看到类似的“替代性补偿”在影片中接连发生。 先是爱因斯坦不慎走丢,大人们没有去找,而是试图用一双轮滑鞋来补偿。 发现无效后,他们又买来一只相似的狗,并谎称是爱因斯坦。 最终,劝说无用,父亲终于大打出手,用暴力终结了李玩的“任性”,之后又承诺带她去看天文展览以示和解。 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缺失一再被大人们漠视。这条漫长的“补偿链”被一次次偷换概念,渐渐成了一笔还不清的坏账。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大人眼里,孩子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就像小猫小狗一样,受委屈了哄哄就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