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辞家赴春考,问路寻仙踪 (第2/2页)
也顿时不自觉的立起了耳朵。 “话说重华小子啊,你家厨下做的这胡饼,可是真不错!喷香酥脆!都赶上长安城里胡人的手艺喽!”说罢,浑然不顾两人的目光,拨了拨花白的胡须,还响亮的吧嗒了几下嘴。那带着褶子的大眼皮,就那么自然的又耷拉了下去。 “张晟,再去厨下给道长多拿几个胡饼包起来。”一旁正面露不满的张晟顿时嚷道:“公子,我刚才可是拿了整整五个给他哩!还要给他?”“快去!”重华不耐烦的挥了挥手道。眼神就是没有离开那个道人一分,似乎是生铁见到了磁石。 “道长!道长!全府也就你这么喊他,一个邋里邋遢的要饭老头,你倒是要当神仙供哩。。。。。。”张晟看了看自家公子那极不耐烦的表情,不情愿的小声嘟囔着走了。道人满意的咧开嘴,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老牙。 “道长,剑仙什么模样啊,你在。。。”老道士斜眼看了看重华怀中微微露着的帛书,眼角闪过一丝喜色,便自顾自的打断了重华的追问,抬眼问道:“我给你的《黄庭经》可有再看?”不等重华回答,又自补了一句:“这可是我师祖传下来的内景,外景,中景全本真卷!认真研习,自有你天大的好处哟!” “看着呢,看着呢!确是一本奇书。”重华颇为认真的应承着。 一旁的老刘头似乎觉得他们的谈话实在是无趣至极,竟向重华微一躬身行礼,独自走了出去。 “听说你马上要进京赴考喽?” “你怎么知道这事的,道长?”重华随口一问,老道士那狭小浑浊的双眼难得的闪过一丝慌乱,转头接道:“才听刘老头说的。读书又能是为了什么?你这陈州最年轻的俊才,是该参加科考喽。”重华的眼色瞬间竟是低沉了下来,把露出一角的帛书往怀里又塞了塞,扬眉说道:“可惜重华无心功名,还是道长这般自在逍遥。” “哈哈哈,我这叫花子般的游道,能得什么自在,还是科考好,哈哈,科考。。。。。。”拿饼回来的张晟,急匆匆的跑进来,打断了老道士干巴巴的谈笑。“公子,老爷和姑爷都回来了,正让人寻你呢,快走吧!”说罢,呼哧带喘的把一包胡饼塞给了老道士。 “那就快去吧!你马上就要赴考了,以后我也就不来府上了。若是有缘,相见自当有期喽。”老道士盯着手里胡饼,低沉的说道。“道长要去哪里,离开陈州吗?”重华挥手止下张晟的催促,黯然问道。“我本也不是陈州之人,在这里又久了,也该继续云游它方去了。” “也好,仙途遥迢,道长自然有路要走的,重华就此拜别了。”说罢,满满不舍得缓缓施上一礼,径直转身走了。张晟连忙追了出去,顺势拉起了缩在走道上的刘老头。 老道士也不为顾,拍了拍手里的胡饼,靠着桌角眯上了眼,没有一点起身走的意思,似乎是打算歇上一会。 “这个臭小子,不在书房读书,又去了哪里?!以为自己在陈州有点才名,写了几首好诗,就把科考当儿戏!真是纨绔不逊!李管家,再让人去找!” “是的老爷,已经遣人去请公子了!” “请什么请,明明就不在家!这么大点的张府迟迟给我‘请’不来?!”随着又是一声震怒。为难的李管家把头又低了低。一旁的一男三女,也是噤若寒蝉。一个两岁的娃娃正撕扯着其中一个少妇的裙裾,终于被吓得哭了起来。少妇见这般光景,赶紧抱起被吓哭的孩子走进了后厅。 花厅里大发雷霆的中年人,正是张重华的父亲--张庭,字业甫,朝廷里早年被罢下来的闲官。这老爷子当过弘文馆的生徒,做过几年从七品的太学助教。后来终于是补了个从六品的员外郎。哪知道闲官才做了一年,就因事得罪了权贵被免职,自此也便断了功名的念想--只愿子孙辈早立功名,光耀门楣,做个书香传世的官宦人家。张家祖上颇有家业遗留,在陈州城外有十余顷的田地。加上州府官衙里的旧日相识,当年同窗的照拂,称得上陈州城里相当殷实有名的书香门第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