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1章、水中的危险 (第2/2页)
最早的发现纪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青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呈粉红色。 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中国沿岸的中华白海豚有时进入江河中。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曾进入珠江到达广州的海珠桥,并曾进入西江约300km之远;厦门附近的曾进入福建省九龙江约60km;闽江口的曾进入闽江45km;东海北部的曾进入江苏省长江段约220km。 想到关于中华白海豚的介绍,林枫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他们村子是不靠海,可是也有河啊!如果有海豚游进来,又有什么可吃惊的? 想到这,林枫说:“七叔,这不正常吗?这正好说明咱们这儿环境变好了呀!” “娃,我说不清,你看这个。” 说着七叔拿出他的手机。 我去!苹果机,比我用的还潮。 真是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啊!七叔也玩上了智能机了。 只见七叔点开一个视频。 首先,在美丽的河边,村子中的观光客在静静的欣赏波光鳞鳞的河面的时候,远处传来了扑通扑通的声音。 突然,人们看到有东西游了过来。开始,人们不知道是什么,一个个全昂着头,努力观看着。 后来,等生物游到了岸边后,人们才发现是海豚。陆陆续续一共有30多条游了过来。岸边的人们最开始是看着,后来有人主动将游上岸的海豚抱回了河中,人们开始拯救海豚的行动了…… 视频到这结束。 林枫没有想到他不在家的日子,竟然还发生了这样的事。 他是真的为那些中华海豚悲哀。 这哪儿是环境污染,这分明是环境太好了,特别是林枫那鱼塘,直接都可以勾引海豚子。 这些海豚上岸,根本不是什么环境污染,而是它们想到更好的水里去。 接着七叔又说:“它们不是只上岸一次,这是最近最大的一波了。我听说鲸鱼也会发生这样的事,那些污染海水的化学物质可能扰乱了海洋生物的感觉。” 林枫看看七叔,问道:“七叔,你的意思是?” “娃,你常年在外面,认识的人多,你告诉他们这真不是我们村子有污染。这是大海的事,与咱们村子无关。” 服了。林枫是真心服了,这到底是谁在造谣生事。 这海豚也太牛了吧!和着它们不在干净的水呆着,这是千里迢迢地想调查污染源怎么着? “七叔,我只听说过这环境变好了,动物回流,还没听说过……” 林枫正解释劝说着,便听有人喊:“快看!快看!海豚又上来了!” “什么?又上来了?” 七叔大吃一惊,是再顾不上与林枫说话,赶紧向快跑。看他奔跑的姿态,显然比以前还要健康许多。 七叔跑出去,林枫也随后跟上。 刚出了门,便看到远处河中,一头头的海豚飞速游来。大概的数一数,约有四十头,显然数量又增多了。 中华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根据记录,组群最多可有23条白海豚,而平均为4条。 这里一下子出现了这么多,显然不是一个组群。 岸上的游客早有准备,手机、DV,各种拍摄。 看他们这么有准备,果然像七叔说的一样。海豚们已经不再是第一次来了。 与游客们那带着兴奋,与爱心的表情不同。 村民们却一个个地满是担忧,对海豚的到来,他们是那么的忧心忡忡。 近了,它们越游越近,村民们已经迎了上去,手拿竹竿,拍打水面,试图惊吓,阻止海豚登岸。 然而这是没有用的,海豚们依然向岸上冲去。无论村人怎么阻止,它们依然飞跃出水面,向岸上冲去。 拍摄视频的游客非常惊讶,他们把这视频发上网,寻求专家的理论。 “海豚为什么会游到岸上来呢?” “专家,专家快出来啊!你不是说今天会给答案的吗?” 在众人的呼唤中,还真的有专家出来了。专家说:“在接近岸边大海里,有大量袭击海豚群的鲸鱼和鲨鱼,海豚受到袭击开始逃走,于是就游到了岸上。” 然而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让网友们满意的。 “鲸鱼?鲨鱼?这儿可不是海岸边?怎么会有这些?”有网友直接便质疑道。 感谢“入夜的夜晚”2连击打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