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557 努尔哈赤来了】 (第2/2页)
下,到了大明倒闭,也顶多百万左右人口,但是他们实际的财力能抵得上千万汉人的!若没有这个实力,就算天上掉馅饼,建奴也没有力量抓住,没有力量入主中原。 韦总裁到了这个时代,不会再像现代一样,很多东西靠臆测,靠纸面数据衡量两者的战力和财力,人力,物力这些方方面面。 “立刻征集七万大军!使得连山关外大营人数达到十万人!”韦宝当机立断的下令! 他本来不想这样靠军队人数和建奴拼消耗,对于他们战力差的一方来说不划算,而且韦宝也没有打算打到建奴的地盘去,他知道,不管他派出多少人,进入建奴的盛京地区,都是进入绞rou机,有去无回,他才不会犯下大明在萨尔浒之战中的错误,用添油战术给建奴送人头。 若只是稳固辽南的防御,在拿下连山关之后,其实有七八万人就足够了! 现在增兵之后,再加上辽南各地的警备部队,总兵力将至少达到十六七万人,韦宝不想要这么庞大数量的军队。 “是,我马上安排下去。”吴雪霞当即答应道。 “看样子,努尔哈赤是打算不让咱们过好这个年了,可能这几天就要跟咱们再拼一次!老奴估计发火了。”吴雪霞笑道。 “他再发火也没用,连山关外大营的人数增加到了十万人,再加上青台峪和甜水站的两万守军牵制,辽南各地分散的驻军还有五六万人,这么多兵马,他要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打回来,就是把他整个后金的七八十万人都用上,也不行!”打到了这个阶段,韦宝已经十分自信了! 就算不觉得自己能拿下连山关,能彻底将建奴赶出辽南去,但是韦宝不会再过于担心被建奴赶出辽南!因为战争是最好的催化剂,不但催化刺激经济发展,还催化老百姓团结在天地会底下! 韦宝的天地会可不是大明朝廷,不是贪官污吏组成的腐朽政府,而是新生的,清正廉洁的光芒四射的,极具生命力的新生政权! 这一点,韦宝很自信! “但若是没办法拿下连山关,长期和建奴这么消耗的话,咱们啥也别做了,也别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吴雪霞有点忧郁,“建奴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朝廷了,可咱们只是一个商号啊,再大的商号,还是商号。” 韦宝看向吴雪霞,“怎么?你有什么想法?想劝我称……” 韦宝没有将称帝两个字说完整,指了指头顶,意思表达出来了。 吴雪霞惊慌的急忙摇手,“我可没有这么说呀,你有这种想法?” “呵呵,我没有,我以为你有呢,那你是啥意思?”韦宝笑道。 “我是想说咱们没有大明朝廷的支持,这么长期对耗,恐怕迟早要弄不过建奴的吧?”吴雪霞委婉的道,并没有说迟早会败给建奴的。 韦宝明白吴雪霞的意思,信心十足道:“我们有几百万辽民的支持!记住,得民心者得天下,谁有老百姓的支持,谁就是最厉害!建奴再强,北方水草再耐天灾,我们靠耕地为生的汉人的环境再恶劣,我们只要树立这种信念,迟早能打败建奴!” 吴雪霞轻轻地嗯了一声,“那我去安排征兵事宜了,今天午后还有个年前记者会,你要亲自参加,我提醒你一下。” 自从大面积扫盲之后,韦宝很重视教育和宣传,天地会有官方的天地日报,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地方性报纸和行业性报纸,已经出现五六十家报纸了,这都是几个月中产生的。 除了天地日报这种官方报纸,其他都是商业性报纸,除了转载天地日报的重大新闻,也会发掘本地或者本行业的一些新闻,同时会有很多广告。 就新闻报纸这一块来说,韦宝的辖区已经走到了跨时代的位置上,因为有韦宝引导,实际上,韦宝辖区的媒体报业水平,已经达到了1900年以后,二十世纪的水平了! 韦宝很重视教育宣传和媒体的力量,认为这些是开启民智的捷径。 “好,我记得,邀请孙督师出席了吗?”韦宝问道。 “邀请了,不过督师大人似乎到现在都没有弄明白咱们那么多报纸都是干什么的,他还以为跟朝廷的邸报一样呢。”吴雪霞笑道。 “邸报”又称“邸抄”,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 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邸报》已用纸来抄写,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便于发行和传递。 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就更快了。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后世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唐玄宗时最早关于邸报的书面记载是孙谯的《经纬集·读开元杂报》。记载着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等等,开元杂报只是孙谯自己加的称呼,并不是官方正式名称。 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 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明代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 清朝时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 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道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代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 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