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661 最帅探花郎】 (第2/2页)
韦宝与永平府,别人都觉得应该,自然会答应了。 既然答应了应该表扬,如何表扬,再提出来,别人就不太好反对了,这一步步的,韦宝暗中学习着。 “多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多谢九千岁。”韦宝急忙对皇帝离去的方向跪下行礼道。 “好了,起来吧,希望韦大人今后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魏忠贤淡然道。 “定不负陛下与九千岁的厚望!”韦宝赶紧道。 一众东林大臣虽然觉得韦宝每一句话都将皇帝与魏忠贤摆在一起,听着很不舒服,有抬高魏忠贤,压低皇帝的意图,但念在韦宝年轻,可能不怎么懂规矩,也没有太在意。 魏忠贤倒是很满意,不再多说什么,接着带头走路。 整个过程中,魏忠贤就只与韦宝单独说了话,没有与状元余煌和榜眼华琪芳说过什么。 他们也没有很在意,都是东林系的学子,也没有打算依附于魏忠贤。 殿试放榜之后就是御街夸官,状元郎骑着高头大马在皇城御街上走,享受万民夸羡的荣耀。 当然榜眼和探花郎也会如此,只不过要落在状元郎后面,至于其他进士只能步行了。 魏忠贤和百官自然不用再跟,看见状元、榜眼和探花郎上了马,他们就可以撤了,一些礼部的官员和鸿胪寺官员张罗搞完这场活动就可以。 御街夸官的目的就在于表彰状元郎等进士,激励天下众人的上进心,尤其是学子们的上进心,鼓励大家积极努力,参加科举考试,为大明朝效力。 韦宝自然又少不得对魏忠贤以及几名主要考官一番感恩感谢。 别的学子也会这样做,但没有韦宝那么的投入。 韦宝是真的感恩。 对于做官,韦宝还没有啥体会,但是对于经商,他一向是有一套自己的逻辑的。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由此可见,当官的人要多学习曾国藩的做官之道,经商的人应该多学习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1、道理是直的,但是路经常是弯的。 2、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 3、想要干大事,就必须懂得跟别人分享,而不是一味地往自己怀里捞。 4、机遇是靠大家双手捧出来的。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上层社会人捧人,中层社会人等人,下层社会人踩人。 一个人能够获得好的机遇,离不开众人的抬举,所以一定要记得维护好身边的人脉圈子。 胡雪岩说: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是很有限,就算你有三头六臂,又办得了多少事呢? 要成大事,全靠和衷共济,说起来我自己是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朋友。 要拿朋友的事当自己的事,朋友才会拿你的事当自己的事。没有朋友,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还是没有办法。韦宝暂时没有能力笼络好与自己同层次的人,所以只能上杆子巴结这些上位者。 所以,魏忠贤和一班大臣走之前得出了一个印象,今科最灵活的倒是一个15岁的少年。 这种印象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事,却也不见得全是坏事。 即便会稍许给人油滑的印象,却也总算是个印象。 若是今天有一件事情要办,这几十名进士当中,大家首先就会想到让韦宝去办。 游街之前又换过一次衣裳。 这次需要换衣裳的仅仅是状元、榜眼和探花郎三人而已。 状元冠服处处彰显了有别于其他进士的优越感,更为接近文武百官的朝服,二梁的朝冠,一根纯金冠簪,青色的垂缨从下巴下绕过。 榜眼和探花郎的官服稍微差一些,衣服差不多,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状元的头饰有点像新娘子的冠,珠光宝气的,榜眼和探花郎则没有这么多花样。 不过,这仍然无法掩盖韦宝的超高颜值,与韦宝一比,状元和榜眼就像两个穿了礼服的书童。 礼部、鸿胪寺的官员捧着金榜走在最前头,状元余煌,榜眼华琪芳和韦宝走在后面,其余的进士又跟在他们三人后面。 状元、榜眼和探花郎走的是皇宫御道,其他人都是靠边走。 这条御道,对于大明朝千千万读书人来说,是至高荣誉。 余煌和华琪芳走了没有几步便无声的痛哭起来。 韦宝本来走的好好的,觉得特别提气,并没有啥伤感的感觉,被这两位老哥一带动,顿时也觉得鼻子酸溜溜的。 虽然没有吃过十年寒窗苦读的苦楚,但韦宝能想象这两位都年过不惑的人,为了科考,吃过多少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