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1/1页)
第三十二章 店家送来茶杯放在郑庆义面前并倒上水。只听说书人讲:“我再讲一段,坐井观天,”“唰、唰”地搧了几下。“说地是俺们这儿的传说,有人听说了,有人没听说,听说了的你别烦,没听说的你仔细听了。” 又把扇子“唰、唰”地能搧了两下折回去,先是把徽钦二帝被捉后的经过讲了一遍,最后说:“且说这徽钦二帝和皇后、妃子,还有那大jianian臣秦桧被金兵押回北方,随着金主来到韩州城。这韩州城金代时叫柳河县,只因道光年间掘出一块奇石,八面棱栊,故此得名八面城。只见那金主来到韩州,见这里风景秀丽,一时欢喜就在这儿住了下来,因见这儿处无有监牢,就问手下大臣说:‘这两个皇帝老儿圈在哪儿。’这时有大臣就-提议:‘八面城这有枯井,大王要是不走,不如把两个宋朝皇帝押入枯井中,好看管还保险。’金主一听,此议极好,立刻叫人道:‘来呀,把这两个废帝打入井中。’从此,徽钦二帝在井中受尽折磨,这枯井里一年四季阴冷潮湿,空气不畅通。黑暗的四壁,只有抬起头,才能见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冬天阴暗寒冷,冻得他们浑身打颤,腰疼,手脚龟裂。夏天井里闷热,令人窒息,整天流汗,更有蚊虫叮咬,浑身起包剌痒难熬。这两位只能作威作福的皇帝,相对唏嘘,捶胸顿足,后悔从前没有励精图治,以至落到如此下场,悔之晚矣。只能在此坐井观天了。这就是咱这儿传说的徽钦二帝八面城‘坐井观天’。” 说书人喝了一口水说:“世道艰难,古今同理。皇上的日子都不好过,何况咱们这些草民。”说完一拍桌子,停止了说书。 郑庆义往桌子上扔了几个铜钱,说书人不仅笑呵呵地说:“谢谢捧场。” 郑庆义也笑笑告辞了。 郑庆义回到自己住处,一进屋就看见挨着自己铺盖那,有人正整理行李,新来的人挤在了最炕稍。郑庆义没吱声,上炕就躺下了。那人见郑庆义就说:“咦,巧了,怎么是你?”郑庆义听声耳熟,睁眼细瞧。正是帮自己打狗的那位老兄,忙鲤鱼打挺起来说:“哎呀,大哥真的是你?” “看来咱哥俩儿真有缘呢。” 郑庆义对眼前这个与自己有恩的人热情万分,就说:“大哥,我得好好谢谢你,咱俩出去整点?” “谢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独自出来闯荡都不容易,见着相互照看是应该的。小意思。” “大哥我看你好象急着往东走,怎么又回这儿住下了?”“不瞒你说,我要去四平街,一打听还有五十里地,这不就回来了。” “哎呀,我就是四平街的。” “是吗?听说通火车了,火车是什么样?” “噢,你说那是五站,也叫四平街站,不是四平街。离那儿还有十五里地呢。我也没去过。” “是吗?不是一个地场,不过你没到过那儿真是可惜了的。”说着铺好被后坐在炕沿上说:“唠了半天,还没报名呢。我叫张东旭,表字旺庭。今年三十岁了。” “大哥!我叫郑庆义,表字寒山,十九岁了。” “乐亭啥地场的人?” “胡林张庄。” “咱俩家离的不远,我家在汤河镇。” “哎呀,你就是汤河镇张家的?” “嗯哪。” “我爹总叨咕,说你家都买好几十晌地了。闹了半天是你呀。” “嘿嘿,你真是小老弟,那算个啥。你在那发财?” “四平街人和成。” “原先也在粮米铺吃劳金。现在出号了,准备自个儿开个铺子。关东这疙瘩的粮谷多的是,做买卖的都整这玩意。老弟,你这是去干吗?” “东家让我到这边看看,准备多收点粮,好到五站那儿去卖。” “哦,这么做也有点道理。不过怎么也不如直接到五站开个铺子。我呢,先到那儿看看,再到奉天,看看那儿适合我。差不多时我也开个买卖。”张东旭胸有成竹地说。 郑庆义听说后,喜上眉梢地说:“真是太好了,最好在五站那儿,我想见你,一抬腿就到了。” 张东旭说:“兄弟,我看你别往西去了,费那个事干吗?我来的路上都看了,一路上全是粮食,收也收不完。关键还是卖。我在三江口呆了两天,三江口知道不?” “听到一些。” “东辽河、西辽河在那汇合成辽河,所以叫三江口。” “那应该叫三河口,八成是河不如江好听。” “瞎说,也许古时叫江不叫河,咱哪儿知道。不过这条河直通营口,那原来可是个大码头。每年开春的时候,宽城子、哈尔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辆拉粮的大车到这来。听当地人讲,那时买卖真好做,在那儿干啥都挣钱。” 郑庆义摇摇头说:“没去过,不知道。” “现在可不行了,火车一通,直接上火车就发走了,比水运近还便宜。只有附近不多的粮谷从这上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