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绝尘_833.好茶不怕细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833.好茶不怕细品 (第2/2页)

秋露白;*井茶叶虎跑水,茗壶莫妙于紫砂等等

    与茶有关的故事不计其数,最有名的莫过于下面八个。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不醉不归,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密赐茶荈以代酒,这就是以茶代酒的由来。

    据晋《中兴书》记载: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前来拜访,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为茶果而不满,便自作主张备下丰盛的菜肴。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这也许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宋神宗初年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某日光临某寺,主持老和尚不认识他,冷淡地说声坐,吩咐小和尚一句茶;寒暄几句,见来人气度不凡,热情起来,招待升格,改口说声请坐,吩咐小和尚敬茶;等到苏东坡道明身份,老和尚热情加倍,招待就再一次升格,忙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敬香茶。临别时老和尚索取墨宝,苏东坡借汤下面,留下一副千古名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在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的时候。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亲自为苏东坡点茶。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赋诗一首《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宋官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的茶饼,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园胜雪,郑可简因此而受到*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后来,郑可简又下令他的侄子到各地去搜集名茶奇品,果然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让自己的儿子待问拿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古为今用,如今的官场上也盛行此法。

    据《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拜佛,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有僧到,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本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赵朴初在《茶诗入禅》一诗中也写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诗中,赵朴初既用了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的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显得自然贴切、生动明了,不愧为一代大师之作。

    清代乾隆皇帝曾经七下江南,有一次在江南茶馆喝茶,他一时兴起,抓起茶壶给臣子们倒水,可把大家惊坏了,按当时规矩,无论皇帝给的什么东西都属于赏赐,接受者要跪下谢恩,但在公共场合,朝臣又不能暴露身份,怎么办?情急之下有人想出了主意,就是在桌上屈指代跪,大家也都跟着学。不想之后竟成了一种茶俗。

    1975年的深秋,首任**周恩来徘徊在生死的病痛边缘,沉疴在身的**突然问医护人员:有没有六安瓜片茶?……我想喝点六安瓜片茶!当周**喝着工作人员找遍京城大小商场才觅得的六安瓜片沏的热茶时,他回味良久,神情凝重地对医护人员说:谢谢同志们,我想喝六安瓜片,是因为想起了战友们……

    而《两山墨谈》声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玉堂联句云: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辟清欢。何时一酌中冷水,重试君谟小凤团。明清时代的六安瓜片也许就如同于现在的碧螺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