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排座次 (第1/2页)
王子安恨袁秋华的不配合,恨及她的同类。干部子弟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不知饿汉饥,无法理解贫穷和苦累,带给劳苦大众子女的压力和磨难。他们吃冬储大白菜和五分一根的小豆冰棍,穿用粉笔抹过的白球鞋配老板裤,曾经被《十六岁的花季》里懵懂的情愫搞得心神不宁,还把翁美玲和山口百惠贴满了铅笔盒。 原本乡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吃穿用度皆与平常人家不同。袁秋华感觉冬天特别寒冷。外婆家的砖瓦房无法抵御寒气,临睡前,她喝剩下的半碗开水,放到床头的桌子上,早晨醒来,把碗倒扣,就是一个半圆形的冰坨子。大人小孩的手脚和耳朵,没有一个囫囵的。疼不可怕,最烦的是气温一回暖,那冻疮便抓心挠肺地痒。据说没长毛的新生老鼠可以治冻疮,于是很多人便捉了不少红嘟嘟的小老鼠,挂在窗户上风干,与麻油一起熬制,幻想可以治好冻伤。 乡村学生,每天早晨5点,就得起床赶到学校早读。其实,大家又冷又困,早起后连口热水都没喝,饿得饥肠辘辘,又能背下几段课文呢?可是学校都这么要求,老师会在教室内不定期巡视,遇到打盹的,会马上给上几棍子。待到早自习结束,一个个过关,背不出来的孩子,往往被罚不许回家吃早饭。老师说,“饿饿心机灵”。上学,放学,路上学生则齐声哼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何背着*包。我去炸教室,先生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的一声教室不见了。 距学校最远的学生要早上五点半起床,披星戴月,步行一小时,翻过好几座山。在最寒冷的天气里,穿着单薄的外套,头顶雨雪和冰花,蹬着破损的雨靴赶往学校。为了报答父母的栽培,为了自己长大后不用干农活,倔强地走过八九里山路,走进并不温暖的教室里,文史哲,数理化,畅想那些与种田无关的未来。 袁秋华没有新雨靴,只有母亲穿旧的破雨靴,靴底有小破洞,靴帮有大裂缝,出门在雪泥混合物里没走几步,便会顺着破缝挤进来冰冷的泥水。她只好脱掉袜子,在雨靴里塞进一把从玉米棒上扯下来的须叶,凑合着赶到学校。有一天,袁秋华走到半路,头发,眉毛,睫毛全部冻出冰花,双脚被冻得几乎麻木,泥泞又黏着雨靴,又硬又重像铁靴,她想我的人生目标,又不是练就一双飞毛腿,一急之下,索性赤脚,拎着雨靴,走到了学校。 家在集城的学生,衣衫整齐,手脚洁净,早早来到教室,课桌下还摆放着木炭火盆,抽屉里偷藏着零食。满头冰花的乡村同学,便是嘲弄取笑的开心对象了,落得几分屈辱。 彼此就不是一类人,活在两个世界,形成两个阵营。但乡村同学也有让他们眼谗的东西——野果。上学途中,往往爬坡上树摘野果,刺树莓(覆盆子),羊奶果,油茶苞,桑树葚,八月炸(三叶木通),拐枣(枳椇),蜜罐(金樱子),梅楂(火棘),山葡萄,野樱桃,毛栗,杨梅,棠梨,酸筒杆(虎仗),茅草根,折耳根(鱼腥草),野山楂,乌饭籽,毛猴桃,野柿子等,四季都有,多到数不清,吃起来又软又润又多汁,有的脆甜之余,隐含丝丝缕缕的苦尾,有的酸爽之后,感受丁丁点点的涩口,比市场上卖的水果还可口,更新鲜水嫩,而且都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看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王子安便涎着脸,伸手讨要:皇恩浩荡,赏我一口嘛,尝一下吧! 袁秋华说:不白赏,可以交换! 学校门口小卖部,水果糖块,两分钱就有1小把,还有各种性状和味道,有圆的,方的,三角的,草莓的,橙子的。爆米花及米花球,橘子糖,大大卷泡泡糖。1毛钱一根的果丹皮,花生软糖,高粱饴糖,小白兔奶糖。 王子安就买哨子糖,来换刺树莓。哨子糖又可以吃,又可以玩,经常在一起比谁吹得最响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