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排座次 (第2/2页)
价钱贵的零食,我们就只有掏钱买了。字母和数字饼干,一毛钱两个,买五毛钱的,可以吃上一天!5分一根的冰棍。瓶装汽水,卖0.15元一瓶。夏天,拿出瓶冰镇北冰洋汽水,咬开瓶盖,两口下肚,再打了个夸张的饱嗝,没有什么比这更爽的享受了。袁秋华经常挣得到外快,比如放一晚电影挣五毛钱,炒一斤龙井茶挣一块,她请客让乡村同学尝遍小卖部的零食。一块钱一瓶的橘子汁,糖水罐头,她也是病了,才舍得吃。 干部和工人子弟,就连老师也对他们另眼相待,客气三分,做错了事,也肯替他们遮蔽,掩盖。可农民子弟动辄得咎,不是被他们告状,就是被同类揭发,不是课堂上被当众罚站,就是被叫到办公室斥责,隔三差五还要令当事人传口信,请家长来协助管教。不懂得捍卫家庭的体面和尊严的家长,也屈行,也从风,跟着瞎起哄,帮着施压,老师一叫就屁颠屁颠地赶来,低头垂手孙子一样站着,听一番长篇大论的教训废话。在乡村干农活,忙得团团转的家长,仍下庄稼却去受憋屈,受闷气,黑头黑脸的回家,也不问原因,对子女就是一通臭揍,还有不许吃饭。 只要王子安一开口,他们就群起而攻之,指着袁哲学同学说,头上有癞疮,经常挠痒痒,挠得鲜血长流,血淋淋的,rou糊糊的,挠得腥腻味扑鼻,挠得腥臊气熏心,好像来到屠宰场,怎能叫他们不害怕不恶心?转身,掉头,又指着赵芙蓉同学说,脚跟有冻疮,经常脱落鞋袜揉搓,流脓水,有怪味,看疮疤,有血痕,害得他们每一想起,就连饭菜都吃不下啊! 他们指着我们的痛处哈哈大笑,我们却只能傻傻地讪笑。我们翻脸,他们会说你们开不起玩笑。没钱治病,是我们的错么?没鞋袜穿,就该遭耻笑么?我们的自尊被撕破,他们永远无法感知,所以难堪,无奈,尴尬,孤独,凄惶,只能颜面扫地。 初一的班主任是位未婚青年。他从乡村考去地区师专读大学,毕业后又从城里,分配到原籍乡镇当公办教师,自认是吃“国家饭”的国家干部,想通过保持讲究卫生,爱清洁,爱干净的城里生活习惯,跟过去的自己,自己的父母,家乡的农民,还有民办老师,区别开来。他听干部子女指点,工人子弟说说,再看看农村娃娃的癞脑壳,第一反应就是感觉到胃肠翻腾,自己忍不住要吐。吐了之后,首先对恶心颇有同感,接下来便是同意他们的看法,接受他们的想法,采纳他们的建议。他重新安排座位与同桌,让他们坐前排,让他们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同桌。乡村同学坐后排,也可以自选同桌。 坐前排的优势,当过学生的,哪怕是木头人,都能明白。过去,为了平息座位前后之争,大体上以学习成绩优劣的名列,来安排座次。只有学习实在差劲的,完全没希望的,不必耽误时间的,谁都不存妄想的,根本懒得再管的,才被贬到后排,打入后排,任其来去自由,随其自取其咎。 袁秋华学习成绩最好,只因为父母是农民,自己是农民子女,也享受同类待遇,一样被班主任抛到后排,弃之不管。她认为受到轻蔑,侮辱,感到十分生气,愤愤不平。 她站起来说:报告老师,我个人认为,调整座位,是下策,上策该当是分教室,让干部子女一个教室,工人子女一个教室,农民子女一个教室。 班主任说:这个主意不错,我请示校长,可以尝试一下。 袁秋华说:我将上书教委,建议彻底改变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改革,让干部子女一个学校,工人子女一个学校,农民子女一个学校。 班主任说:这种建议书,没必要上。大城市早就这样了,党员有党校,干部有干校,工人有工校,农民有农校,只不过你不晓得罢了。 袁秋华说:五四运动前,蔡元培先生就倡导,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有教无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