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王前传_第15章 西蜀假昏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章 西蜀假昏君 (第1/2页)

    中原九国的君王帝主之中,以南唐祯宗和西蜀闵帝,这两位一国之主,最为天下人所乐道。

    因为,这两位皇帝陛下,既如那冰火两极,完全不同。又好比是同树的连枝,一脉相承。

    南唐、西蜀、突厥,三国边界相连。突厥强,南唐、西蜀弱。

    十年前,南唐熹宗李常与西蜀文帝杨华,会盟于两国交界之处,两国结兄弟之盟,合力共御突厥。

    两国结盟,必然要亮一亮各自的肌rou(军队)来耀武扬威。这样既可以在两国联盟中,为各自增添更多的话语权,也能自欺其人的暗示自己,我南唐(我西蜀)不是最弱之国。

    可光是把军队拉出来演练一下阵型,cao演一下武艺,又有些华而不实,俗话说“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溜溜”

    不真刀真枪的打上一场,谁也不会承认,对方比自己强。

    但此时正值两国结盟之际,要是两国军队在所谓的竞武较技中有了伤亡,那就不光是彼此面子上不好看了,还会让两位皇帝陛下,在各自的心里产生隔阂,导致两国的结盟,名存实亡,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既然斗军不可为,那就斗君吧。

    当然了,所谓的斗君,并不是两位皇帝陛下撸起袖子,亲自下场rou搏。而是两国的太子,也就是储君之间,彼此‘友好’的切磋一下。

    要说南唐熹宗李常,平时最不待见的人是谁?那绝对是非信王李俭莫属。

    不待见到什么程度?

    不待见到熹宗李常,除了祭天祭祖的时候,会叫他一声太子以外,平日里,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宫中,他只称李俭为信王。

    皆因为这位南唐太子,整日里不是诗酒书画,就是剑戟弓刀,虽然在文武两道上,信王李俭可称是文武双绝,但他对权谋心术,治国理政,却是半点都不上心。

    熹宗李常,不止一次质问李俭“你一个南唐储君,堂堂太子,文采武功再好又能怎么样?不学权谋心术、不学治国理政,这不是本末倒置嘛!”

    信王李俭嘴上乖乖认错,高呼“儿臣必遵君父之命”转过身去,便依然我行我素。

    李俭的母家,是南唐大族,李俭隔三差五,就会从他那个做家主的舅舅那里筹借银子,以供自己购买那些珍玩字画、神兵利器、名马美人。

    朝野传言,太子府库的宝贝,都快赶上皇宫内库的收藏了。

    李俭平日里,还尽是结交一些寒门清儒和乡野武夫,他说这叫礼贤下士,可在他的皇帝父亲眼里,这就是不务正业,结交狐朋狗友。

    李俭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的风流多情。他的太子府中,除了一位出身名门的太子正妃之外,还有奉仪、昭训、承徽、良媛、良娣,共七名妾侍。除此之外,他还颇讨许多权贵世家小姐的欢心,堪称是南唐的少女之友。

    熹宗李常要不是就李俭这么一个儿子,恐怕他的太子之位,早就被废了。

    西蜀那边,却恰好相反。

    西蜀太子杨英,用现代词汇来形容,他就是储君中的先进模范,太子里的杰出代表。

    西蜀‘文帝’杨华有一个特殊的嗜好,就是喜欢微服出巡到朝中重臣、亲王、皇子的府中搞突击检查。

    有一次西蜀‘文帝’微服出巡,到了太子杨英的府邸,恰巧发现了太子府中的乐器‘琴弦染锈,尘埃深盖’

    杨华很开心的夸赞杨英——不喜歌舞艺妓,一心理政勤学,以致琴锈蒙尘,对杨英大加赞赏。

    太子杨英平灭了蜀中唐氏的判乱,文帝赐其辂车、乘马,衮冕王服,玄珪、白璧、西蜀古铠,以示嘉奖。

    杨英以重金请了西蜀补天观的观主石轩真人,为御赐的古铠装饰花纹,并将之转送给了自己的王叔,也就是文帝杨华的弟弟——剑王杨忠。

    杨华得知大怒,他倒不是生气杨英把御赐之物送给了剑王杨忠。事实上,杨华还巴不得杨英和杨忠这两叔侄,可以多亲多近。毕竟杨忠是自己给杨英备下的镇国之臣,他们的关系好了,将来杨英继位后,西蜀的江山也会更加的稳固。

    杨华气的是杨英花重金请道家玄门的练气士,为古铠装饰花纹,他担心这样会导致整个西蜀权贵的效仿,助涨奢侈之风。

    还没等文帝杨华下旨斥责太子杨英,剑王杨忠便入宫面圣,为太子请功。

    原来,太子杨英请补天观的石轩真人,在古铠上装饰的不是普通花纹,而是在不降低铠甲的防御力、不增加制作难度,这两个前提下,将西蜀的连身铠改制成了拼组铠。

    看上去像是进行了装饰,其实是大大减低了制作铠甲所耗用的铁锭和时间。并且,以前的连身铠若是坏了,修复起来耗时极慢,又工序繁锁,若是超过三成的甲身受损,那整副铠甲就得熔掉重铸。

    而拼组铠,可以坏哪修哪,坏哪换哪,节省了大量的修复时间、避免了在重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