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帝_驳析毛文龙意图与皇太极联手攻明说从毛文龙与后金往来信中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驳析毛文龙意图与皇太极联手攻明说从毛文龙与后金往来信中看 (第1/3页)

    崇祯登基之后,对毛文龙猜疑日重,毛文龙既不得志于朝廷,抗金斗争又不能有为,为求自固之计,他又开始与后金进行议和、洽降的活动。

    其实,早在天启四年七月,努尔哈齐就“咨文移龙求和”,又派李永芳寄札毛文龙称“将龙在辽族属未遭诛戮者尽行优待,诱龙同叛,中分土地”。

    毛文龙“连奴酋来使暨李永芳恶札星夜差官缄封,护送进呈”,熹宗以其“不行反间,升秩赏赉,兹从优再加左都督,仍赏大红蟒衣一袭,银五十两”。(《明熹宗实录》卷48)

    天启五年二月初一日,努尔哈齐遣刘维国、金盛晋致书毛文龙,信中挑拨毛文龙与明廷和朝鲜的关系,劝其攻打朝鲜义州,又招降毛文龙:

    “我之意,以尔取朝鲜之义州城,与我相倚而居,则朝鲜岂敢犯尔?尔驻义州之后,朝鲜若降则罢,若不降,则来借用我兵。尔若如此与我相倚,迫使朝鲜投降,则尔之前途无量矣。

    尔既得罪于尔帝,已不能回明,而朝鲜又不容尔,我能置尔於不顾乎?尔向何处?倘若尔因派遣jianian细收纳逃人,而恐我责备于尔,各为其主效力,岂有复存恶念之理乎?尔若降我,岂不亦如此效力于我乎?”

    等信函已到毛文龙处,努尔哈齐又假拟汉官投递毛文龙的信函,信中称愿与毛文龙里应外合:

    “今金国汗欲弃辽东之地,移向其本土,岂能弃其生身之地及父祖之骸骨而去耶?故我等众官商议,致书老爷乞一生路。老爷若以我等不得已而降之,被强迫而生之,怜悯于我等,则望亲书保文或答付寄来。我等若有可能,即夺一城池而居之;若不能则登千山。乞老爷务将所思缮文训示,并速交来人赍回,迟久恐被发觉。”(《满文老档·太祖朝》)

    努尔哈齐的设间不过是埋伏诱jianian毛文龙的手段罢了。毛文龙一度信以为真,派兵北上。

    据《朝鲜李朝仁祖实录》卷8仁祖三年三月己巳载,“毛都督以为贼将李永芳到凤凰城求和,遣参将、游击时可达、杜贵等七将,领六千兵,发向义州。或云都督之诡言矣”。

    乙亥载,义州府尹李竞驰启曰:“督府十将句催船只,若将渡江者,然而终不渡江,还向蛇浦”。

    可见,毛文龙最后发现事有蹊跷,并没有上努尔哈齐的当。

    该年十二月,努尔哈齐又授意李永芳等差人往三山岛诱降毛文龙。使臣初五日至,二十八日始回。

    据登抚武之望称“毛帅深讳之,千方百计以图遮饰”。

    后来,毛文龙将来使“分尸游示”。(《明熹宗实录》卷71)

    天启六年五月鞍山诸役,东江精锐损失惨重。

    二十,努尔哈齐乘机诱降毛文龙:

    “闻尔毛将军谓我为何杀人,若不杀人,谁不愿降。

    辽东、广宁之人原系朱氏皇帝之民也,因天授与我,故我以国增、兵增、钱粮增而悦之。自旅顺口以北至开原,自镇江以下至广宁,皆养育之。

    然欲养而不从,竟杀我所任之官、所遣之使,jianian细往来,叛逃而去。对此岂能不杀,而平白释放以遣之乎?我之所杀者,理也。由我处逃出,愿结尔而前往之人,尔收容后,不加豢养,却令其从军,反戈而战,故于各处之被杀者,乃尔所杀,非理也

    ……毛将军,我曾以为尔乃明智之人,今尔不知天时,是愚味也。明运已终,劫数未尽,无处不杀汉人。安邦彦将山阴、安南、贵州、四川、广西、云南、曹县、滕县等处,所杀者尚少乎?实乃明灭之时也。天之所灭,尔能救焉

    ……毛将军,无论尔如何为君效力,然尔国亡时已至,君臣昏聩,反致殃祸于尔,何益有哉?

    明国已亡定矣!

    各处刀兵纷起,丙辰年大风,都城内各殿之树连根折断,牌楼石柱亦被摧毁。戊午、己未两年,都城内河中流血,此皆非天示灭亡之兆,使之知儆乎?天时古鉴,将军何以不知?望尔深思。时机失尽,悔之何及?

    佟驸马、刘副将皆只身逃来,李驸马及辽东、广宁之官员,皆获于阵前。彼等皆被擢用养育,尔不知乎?尔若诚能向我,则待尔优于彼等”(《满文老档·太祖朝》)

    据《朝鲜李朝仁祖实录》卷13仁祖四年闰六月甲寅记载,毛文龙“出示奴贼所送牌文,招入持来假鞑,往复问答,而门禁极严,无从听闻”。

    一番思虑之后,毛文龙差二人答书努尔哈齐,信函史籍不载,但中有议和之意。

    闰月二十日,努尔哈齐遣回毛文龙使臣,并复书拒绝与毛文龙议和:

    “此战乃我兴之乎?实尔明万历帝肇之也。今明帝如愿担承兴兵之过而议和,并遣大员持盖御玺之书,经山海关前来,则可与之相议耳。岂可与尔看守南逃之人议之?”(《满文老档·太祖朝》)

    七月,使臣回到皮岛,毛文龙修书严斥努尔哈齐。

    据《朝鲜李朝仁祖实录》卷13仁祖四年七月己卯载,接伴使郑斗源驰启曰:“都督答奴贼凶书,严辞斥之”。

    又据后来毛文龙致皇太极的信中称“先汗在时,我所遣诸申一名,汉人两名,均被杀”,毛文龙使臣被杀应是此事,因为《朝鲜李朝仁祖实录》中没有使臣回岛的记载。

    《明熹宗实录》卷74天启六年七月丙子载,“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李嵩塘报奴酋致毛文龙谩书,请申饬边吏,整兵以待”。

    可见,毛文龙又将努尔哈齐的招降书上呈明朝。

    通过以上的叙述不难看出,努尔哈齐几次招降毛文龙基本上是被毛文龙严词拒绝的,毛文龙屡屡将后金招降书所谓“谩书”上呈明廷,又处死后金使者。

    天启六年夏,廷臣对牵制的质疑和鞍山役的失败曾经让毛文龙抗金的决心有所削弱,一度耍手段派使臣前往后金议和,以致在鲜的明朝将领传言毛文龙欲投降后金,而朝鲜的边臣也因与毛文龙不和,屡屡声称毛文龙欲谋叛,这是朝鲜君臣怀疑毛文龙谋叛的原因所在。

    但是后来冷静一想,毛文龙有所悔悟,还是坚定了抗金的决心,并坚拒努尔哈齐的招降。

    当时毛文龙与魏忠贤深相交结,在朝廷上有恃无恐,熹宗又屡降隆恩,毛文龙感戴皇恩,在与明廷关系融洽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叛降之理。

    而且,当时敌后战场的抗金斗争还属有为之时,希图建功立业,成为一时名将的毛文龙,又怎么可能投降后金?

    更何况,投降后金也不一定能给他带來更多的利益,如鲜臣张晚所说“臣意彼无速发之理。虏虽强请,毛不速发矣。毛将在此,则享公侯之乐,投奴则为一俘虏,必不及李永芳矣。如贼亦必知文龙之军不可用,岂汲汲于文龙乎?只虑在此,则或为后患,故毛若投降,想必受之,而必不优待矣”。(《朝鲜李朝仁祖实录》卷14)

    所以,认为毛文龙“坚拒诱降”的说法是有说服力的,而因为毛文龙与后金有往来就认为他此时“已经接受了后金的招降活动”的说法证据是不充分的。

    再看毛文龙与皇太极的往來。

    毛文龙再次与后金往来源于王子登的投岛。

    王子登本为辽东监督炼铁的卫官,天启元年努尔哈齐占据辽东,王子登投降,授官石城备御。

    天启三年三月,因擒获毛文龙jianian细,授游击。

    四月,因斩毛文龙jianian细和剿杀逃人,升为参将。

    其后,王子登又升至副将。

    《毛大将军海上情形》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